相信老電商人都能感覺到:電商越來越難做了。
這種現象的背后,有著很多的因素,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1
1、競爭激烈
淘寶剛成立時只有極少數商家入駐,那時候用戶在不斷增長,需求也在不斷增大,是一個需求大于供給的時期,商家輕輕松松就能賺錢。
后來商家越來越多,平臺規則越來越完善,用戶增長也見頂,供給遠大于需求,商家之間的競爭無法避免。
正所謂狹路相逢“強”者勝,這個強,就是指綜合實力強大的商家。大多數中小商家,不是在競爭中虧損至“死亡”,就是在“死亡”的路上。競爭之中也過濾出一批批優質的商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2、馬太效應
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電商平臺各個行業類目都形成了頭部商家。這些頭部商家,有足夠的資源“攻城掠地”,后續又可以源源不斷為其提供更多的資源,生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另外,平臺也不斷向這些頭部商家傾斜更多的流量和扶持力度,讓這些頭部商家變得進一步強大。
而中小商家剛好相反,沒有太多的資源投入,營收就很少,收入少更沒有資源投入,這樣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最后悲壯離場。
當一個平臺發展到高度成熟的時候,平臺里面的商家會遵循二八定律,20%的頭部商家占據了整個平臺的80%交易額;80%的中小商家只占20%的交易額(當然這是個相對值)。
可想而知,中小商家在平臺的生存空間是多少的狹小!
3、運營復雜
以前的電商,上架產品就能賣貨;慢慢地,電商要做搜索排名(自然搜索、直通車、鉆展、淘客、超級推薦等)才能把貨賣出去。
后來,電商又多了內容,要寫軟文種草;再后來,電商又要做短視頻才能搶到更多流量;如今,電商還要做直播,還不一定有流量……
這樣不僅拉長了產品變現周期,還對運營人才提出了更寬的知識、更深的專業能力要求,直接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人力成本大幅增加。
而且隨著運營復雜度的增加,不可控的因素也隨之增加,推爆的成功率反而更小了。
4、流量遷徙
10多年前,線下門店流量遷徙到以淘寶與京東兩個為代表的平臺;2015年這兩個平臺流量又遷徙到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自從快手和抖音出現后,流量又再一次遷徙到了這兩個平臺;如今,中國幾乎所有的流量都被握在了微信生態里……
平臺本身流量都在枯竭,更別說平臺里面的商家,這就是唇亡齒寒!平臺的冬天來了,商家還會有春天嗎?
綜上所言,傳統電商越來越難做,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2
國內電商的發展,雖然只有短短的20年左右時間,但是卻經歷了幾次的演變:最起初的是“搜索電商”,后來出現了“社交電商”,再后來又出現了“視頻電商”,如今“私域電商”也正在迅速地發展著。
一切都在不斷地向前進化著,傳統電商難做,本質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
競爭不可避免,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緊跟市場變化,站在全網的角度來做運營,而非局限于平臺。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liubaili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