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制已成為一種電商“新玩法”。然而現實中,有些商家拖延發貨、隨意更改發貨日期甚至單方面撤單、不接受退換貨。有些商家打著預售幌子,實為將產品備貨的庫存成本、時間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把預售制“玩壞了”。
預售,顧名思義,是指產品還未正式進入市場前進行的銷售行為。通俗說,就是商家對產品的一次市場試水,看看市場“水溫”如何。按理說,通過預售這一帶有市場調研性質的營銷手段,可以有效預判產品銷量、規避批量生產帶來的風險。但知易行難。看似簡單的“先收集需求,后進行生產銷售”的預售模式,需要商家具備高效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尤其是在電商高速發展的今日,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快了”,恨不得即日下單即日到貨。可要“快”,恰恰也是電商預售中最昂貴的成本。
只可惜的是,眼下有些電商商家,不愿意承擔這一部分成本(或者根本無力承擔),只想穩賺不賠。越拖越長的預售時間,夏裝冬穿的發貨速度,不打招呼的撤單行為,解釋權歸商家所有……種種離譜操作,不僅為消費者重新定義了“預售”,也在不斷挑戰消費者的容忍度。
與其說有些商家把預售制“玩壞了”,倒不如說,電商領域的預售規則尚未成熟,以至于一些不夠格的“玩家”入場,假借預售之名,行轉嫁風險之實,敗壞了預售的名聲。加之,目前法律對這類網購交易的形式,尚未有明確限定,讓消費者在維權上可能底氣不足,最后不了了之,從此對“預售”繞道而行。
其實,預售在營銷上是存在“雙贏”的可能,但如果占主導的一方總是想多贏,甚至是單贏,最終結果可能只會是“雙輸”。想把預售玩好的道理也正在于此。畢竟,對消費者而言,想要的無非是好品質、好服務。而商家在保證品質與服務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流通-銷售”效率,同樣可以贏得口碑、贏得市場。
當然,對某些商家而言,與其談大道理、算長遠賬,不如讓它直接算算違法賬來得實際些。一方面,預售怎么玩,不能由商家單方說了算。監管部門應在發布相關規則指引的同時,對預售期限、細則有明確的限制性規定。另一方面,對違規預售者,不妨進一步提高其違法失信成本。此外,相關平臺理應擔起責任,強化審核,完善預售機制,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投訴和糾紛解決通道,如有必要,應積極主動協助消費者維權。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