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的O2O玩法正在經歷模式探索的陣痛。
近日,生鮮電商天天果園正在集中關閉門店,據悉,目前北京門店已全部關閉,上海等其他地區的門店已幾近關閉。
天天果園對此發布官方聲明,稱“在試運營O2O門店的過程中,發現讓用戶到門店來獲取商品,已經不再符合移動時代的消費習慣”,目前的“關店”是“服務升級”。
2015年7月,天天果園上線O2O業務“天天到家”,開始了線下業務。“天天到家”采用的是“門店+前置倉”模式,即客戶在線上下單,根據定位分配訂單到門店或前置倉,進行配送,門店更多地承擔了倉儲配送功能。如今,“天天到家”已經替換成“閃電購”。
易觀分析師總經理董旭向記者分析道,天天果園線下實體店有兩個作用,第一是作為離用戶最近的前置倉,進行存儲商品,第二是解決商品時效性問題,增強用戶體驗滿意度。而天天果園選擇關閉門店則是因為試用戶和試商品的效果不好,商品損耗和物流倉儲成本較高。
關閉門店意味著天天果園的線下模式將進行重整,對于已獲超一億美元D輪融資的天天果園未來方向,其官方聲明稱“會把其中的多數,持續的用在改善用戶體驗上”。
與天天果園的經歷相似,本來生活在2015年8月推出的O2O平臺“本來便利”,但不到一年本來便利也不再提供服務,而是以“極速達”的模式整合進本來生活B2C業務。昔日受到資本青睞的Dmall,今年3月份被曝出創始人及多位合伙人一并撤出,公司啟動超過50%以上的規模裁員;京東到家、愛鮮蜂也被曝出員工大調整消息;曾經花巨資投入的順豐嘿客也因盈利困難,最后不得不被叫停。
“我們認為O2O運營的核心有三個,一個是效率,另一個是客戶留存率,還有一個是客單價”。董旭談道,“而天天果園、本來便利都沒有做好的原因,是高凈值的用戶數量還沒有達到生鮮電商企業的預期,收支還處于倒掛。”這也是整個生鮮電商行業面臨的問題。
根據艾媒咨詢的分析顯示,目前國內生鮮電商市場中僅有1%能夠盈利,7%存在巨額虧損,盈虧持平的比例約在4%,其余88%的都略有虧損。生鮮電商這塊蛋糕沒那么容易被消化。
盡管近年來生鮮電商發展迅猛,重資產投入、資本扎堆,然而這片藍海的盈利之路仍漫長。從供應鏈到物流、倉儲,系統的建立都需要時間積累。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交易量已經達到了560億元。另據IT桔子的統計,僅2015年進入生鮮電商市場的公司就有34家,2015年生鮮電商企業總數量約為4000家。
面對潛力巨大的市場上,電商巨頭、物流企業等各路商家都紛紛跟進:蘇寧超市上線“蘇鮮生”、順豐上線“順豐優選”、華潤萬家上線“e萬家”、天貓超市啟動“雙20億計劃”、阿里布局易果網、百度投資中糧我買網、EMS旗下生鮮電商“極速鮮”也將于今年正式進入市場。
O2O風潮過后,如何轉型出最佳模式,在各式玩家中突圍成為了新的考驗。在董旭看來,生鮮電商如此火爆的原因有三點:剛需、高頻、市場價值空間巨大,目前我國的生鮮電商還處于高速發展期,到2017年之后才會進入應用成熟期。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