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款APP打出“一元購”“0元購”的廣告,號稱支付一元乃至不用花錢就能得到手機等各種商品,或通過下載軟件、觀看廣告等可獲取免費抽獎機會贏取手機等商品,由此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很多人嘗試后卻大呼上當。(5月6日《法治日報》)
“一元購”(或“0元購”)看似一個大餡餅,實際上很可能暗藏陷阱。乍看起來,“一元購”手機等活動非常誘人,但其實,所謂的最新款蘋果手機等商品只是商家畫的一個大餅,只是吸引消費者上鉤的誘餌,消費者以占便宜的心態瞄著懸在空中的手機等“大餅”,很容易掉進“坑”里。
分析消費者的相關投訴信息和媒體調查的情況,不難梳理出APP運營商家的“一元購”套路主線——在宣傳時打模糊牌,片面強調“一元購”或“0元購”手機等商品,不告知消費者獲得相關商品的具體條件;對有意參加活動的消費者,再給出購買會員、拉人購買會員的前置條件,或者把會員開通費用宣傳為商品價格,誤導消費者購買會員;對購買會員的消費者,再給出“福利金”等代金的門檻條件,而消費者購買“福利金”的成本要遠遠高于相關商品的正常市場價格。抽獎環節也往往以消費者購買會員為條件,且抽獎規則及抽獎的關鍵信息不透明,完全由APP運營商家暗箱操作,消費者很難中獎,也無法了解真實的中獎情況。
在這些連環套路中,由于營銷信息不對稱,APP運營商家居于主導地位,消費者則居于弱勢地位。消費者參加“一元購”等活動猶如霧里看花,很容易落得個水中撈月的結局,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以及財產權因此受到侵犯,而商家的營銷行為則可能觸碰虛假宣傳、不明示中獎概率、不公示中獎情況以及霸王條款等法律紅線。
基于上述種種危害,不能讓“一元購”侵權亂象在網上野蠻生長,不能讓“一元購”成為“套路購”,不能讓消費者以權益損失為代價來驗證“一元購”的侵權屬性,有必要用監管手段戳穿“一元購”的侵權套路。監管部門應加強對“一元購”侵權問題的關注,積極處置消費者的投訴舉報,以消費者反映和媒體曝光的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排查治理行動,發現違法侵權問題,該約談約談,該處罰處罰,該整改整改,該下架下架,該曝光曝光,督促倒逼APP運營商家增強法律意識,規范營銷規則和行為,填平侵權陷阱,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消費者想薅商家的羊毛,而商家想薅消費者的羊毛,或想要消費者貢獻的流量。“一元購”的商業動機是牟利,是賺消費者的錢。消費者面對違背市場規律的營銷活動,應看清其本質,多一些理性和淡定,少一些盲目和沖動。即便有意參加某項活動,也應該做足功課,全面了解交易條件和流程,同時與商家充分溝通,并參考其他消費者評價,切莫稀里糊涂地著了商家的道。而一旦發現商家的違法侵權問題,消費者應及時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既為監管治理行動提供線索,也給自己受損的權益增加挽回的機會。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