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京東配送部的考核指標主要看總妥投率——能完成投送的訂單在訂單總量中的占比,沒有時效管理體系。
2010年,京東推出“211限時達”,即用戶在晚上11點前下訂單,就能在第二天下午3點前收到貨;用戶在中午11點前下訂單,就能在當天收到貨。
這件事是京東當時負責配送的副總裁張立民做起來的。張立民2010年2月加入京東,他在中國郵政做了16年,也在順豐、宅急送做過。他來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建立“211”的雛形,至少有8個城市得一天兩送。
原京東物流副總裁 張立民
倉儲生產(chǎn)出來的訂單,需要集中在一個時間點發(fā)貨送到配送站,需要安排發(fā)車波次,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覺得應該在晚上11點送到站,有人提出來是不是太晚了。
經(jīng)過討論,干脆在中午11點增加一個波次,湊上兩個11。
這就是“211”的來源。
211限時達的難度在于,倉庫現(xiàn)場清查,要找出哪些是11點前下的訂單,屬于211限時達配送范圍的,得優(yōu)先生產(chǎn),這在當時的技術管理體系里是比較難的。
員工作業(yè)方式也要發(fā)生新變化,雖然訂單總量沒變,但每天中午11點、晚上11點要清查一次,這影響作業(yè),需要員工理解、接受新方式。

京東是一個快速決策的公司,張立民若要做什么,先內(nèi)部研討草案征求意見,再跟公司其他部門橫向征求意見,十幾分鐘、二十分鐘就開完會,在區(qū)域進行試行,試行有了結果再正式推廣。
他有足夠的權限去落實自己的設想,遇到困難,就直接跟劉強東說,不隱瞞,得到他在資源上的支持。和劉強東交流,說什么也不用超過10分鐘,他對公司很熟悉,一說問題,就知道該怎么弄。
蘿卜快了不洗泥,決策快了肯定有考慮不周的地方。面臨全新的陌生的領域,誰能說百分百沒錯?用哪些數(shù)據(jù)和事實證明你能夠行?或者絕對不行?怎么辦?
只有試。京東允許犯錯,并快速試錯。身在歷史潮流中,不允許猶豫,快速決策比決策正確與否更重要。

管理層里有人認為實行211限時達成本要增加很多,根本無法實現(xiàn),最后成一紙空文,反而會激發(fā)更多用戶投訴。劉強東力挺211限時達,他認為京東要在各方面超越同行,建立起很好的口碑,就必須樹立行業(yè)標桿。
從倉儲到分揀到運輸?shù)阶詈笠还铮〇|將幾十公斤,甚至上百公斤的包裹做成211時效,建立起一定的競爭門檻,別人要競爭的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211限時達的亮相是驚艷的,這是京東標桿性的創(chuàng)新產(chǎn)品,推出之后,將電商行業(yè)用戶體驗的門檻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聲明:本文由網(wǎng)站用戶竹子發(fā)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fā)現(xiàn)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