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是當今社會人們購物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也誕生了很多電商平臺。本文從電商平臺商家管理和治理要點出發,主要對商家的規模、價值、管理治理、痛點以及如何解決展開了分析,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電商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首先要了解商家對平臺價值主要體現在哪里?
貢獻平臺的GMV很好理解,平臺數萬億交易流水主要是賣家提供商品和服務所達成的,即使像京東這樣有部分自營業務,自營GMV占整體而言,份額不足3成,這些巨量規模也只有中國這個超大規模經濟體(強大的制造業和超級辛勤的商家群體),超大規模消費群體(買家)才能達成。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可以出現多家超大規模電商平臺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其他國家,即使是美國和印度,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商家通過各種傭金以及推廣營銷費用的形式給平臺貢獻營收,傭金一般根據不同品類毛利水平而不同,毛利高的品類傭金高,毛利低的品類傭金低,傭金的高低也與品類內商家。
而推廣營銷費用主要是商家自助行為,當然承受力強的商家愿意支付更高的推廣費用獲客,這里的承受能力強,不僅僅是商家盈利能力強,也有可能是商家被迫無奈下的甩貨、新店、新品等原因虧損推廣。
商家的傭金扣點最多只能保本,而平臺要盈利,主要來自商家推廣營銷費用,這一點考驗平臺的自然流量和付費流量的調控能力,也是平臺基于經濟學底層的核心能力,這部分內容在付費流量與免費流量協同中會重點說明。
貢獻交易流水和營收,大家都好理解,但是貢獻平臺活躍性,這一點估計很多產品經理都沒有想到,商品的經營和運營者是賣家的主要角色,但同時他們也作為平臺買家的角色,因其們對平臺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單純的平臺消費者,而且他們在平臺上工作,用戶時長和粘性要遠遠超過單純的消費者。
有些平臺在啟動初期,就是靠平臺賣家第一批啟動平臺的活躍性,這一點阿里和拼多多都呈現類似現象。
電商平臺商家管理和治理要點:
前述所言,平臺商家級別基本是百萬、千萬級別,眾多商家的管理和治理,對于平臺而言也是核心能力,行業對于商家管理和治理,基于分層分級原則。那么這個原則是考慮哪些要素呢?
- 商家的品牌影響力
- 商家的經營能力
- 商家的運營能力
- 商家的成長能力
下面我就這四方面做重點分解,品牌是自帶消費者心智,強影響力的品牌,在新店期間,都會給予曝光扶持,尤其是強心智品牌,品牌商在入駐一家平臺時,也會聯合平臺一起在各類媒體做宣傳推廣,形成內外流量共振。實際上平臺將品牌分為:
- 國際大牌,比如蘋果、耐克;
- 國際二線品牌:品牌影響力不如國際一線大牌,但是在國內也要一定知名度和雙線消費群體;
- 國內大牌:比如格力、華為、金龍魚、伊利;
- 全國范圍內品牌:比如長虹、海信;
- 區域品牌:比如長三角的春蘭空調,珠三角的燕塘牛奶;
- 一般品牌;
- 白牌。
商家的經營能力:主要看商家階段性貢獻的GMV、傭金、推廣費用和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不佳的商家可持續性會出問題,這類商家需要優勝劣汰。
商家經營能力是平臺能否獲利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商家良性發展,平臺才能從價值鏈中分一杯羹,平臺遇到的最主要問題是商家無法健康獲利。
商家的運營能力:主要看商家基礎運營和服務能力,比如動銷率、商品信息質量、商品曝光點擊率、訂單轉化率、客服服務能力(45秒接通率)、售前咨詢轉化率,售后糾紛解決能力、物流配送能力等。商家運營能力是保障買家體驗的重要環節,沒有了買家,平臺也就撬動不了賣家投入。
商家的成長能力:這部分主要針對新商家的快速脫穎而出而設計,因為疫情原因,大量商家入駐平臺,流量總體而言沒有商家增長快,但是流量分配又不能撒胡椒面,所以對新商家設計轉向考核,看看其成長性,對于成長性突出的商家,重點扶持,這是平臺能否超越對手的關鍵。
拼多多,抖音之所以能快速將電商做大做強,主要就是新商家在其平臺上能快速成長,形成飛輪效應,新商家入駐,通過商品引導更多買家,或者提升買家粘性做大流量池子,大的流量池子,有可以迎來更多賣家入駐和成長。
基于上述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又可以細分諸多因子,每個因子賦予一定的初始權重,并設計合理的目標導向,通過大數據模型再優化因子權重,并持續迭代。大家都了解嗎?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