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巴巴大刀闊斧調整組織架構之際,京東最核心的零售集團也著手調整,精簡業務集團 CEO 以下的組織結構,指望新體系更自主、更高效運作。
京東零售集團原先按業務(各業務品類事業群,如家電家居、時尚美妝等)和中臺及技術部分這兩大條線管理,各業務和職能負責人匯報給京東零售 CEO 辛利軍。
現在明確的是業務線大改。原先組織架構為事業群-事業部-細分業務部-商品組-普通員工,現在變成事業部-細分業務作戰單元-品類組-普通員工。據我們了解,京東集團層面的高管曾主動提到公司低人效的隱患。
根據我們了解到的信息,京東零售原事業群負責人成為調整后的事業部負責人(沒說原來事業部負責人去向),新的作戰單元 “將擁有更大的經營決策、管理、人事任免等權利”,且不再單獨設置自營和三方商家團隊。
這樣一來,原事業部總監層級的中層預計受最大沖擊,因為管理半徑變小。但這或許也意味著他們更有機會做出成績,因為更清楚的產品品類劃分容易看清楚經營質量。一位員工評價,“相當于一個團隊承包了一個品類,為這個品類的銷售情況負責” 。這更能調動起帶隊人的積極性。
調整發生在京東多個體現經營效率的指標下滑之際。去年四季度,京東產品銷售收入增速降至 1.25%、最核心的電器及電子產品銷售增速降到 0.53%。算上履約費用,集團整體毛利率降至 1.63%。因為電商購物季的關系,前幾年四季度的成本費用數據也有波動,但至少換來收入端的高增長。
劉強東去年底已經通過一次徹底的組織調整和一場激烈的內部講話從上到下統一了共識,確定把 “低價戰略” 列為京東零售未來三年最重要的戰略。“今天京東在品牌方、零售行業地位的下降,本質是因為其他渠道的快速增長”, 在 2022 年底的京東零售內部大會上,劉強東講了三個多小時,語氣嚴肅。
做大做強第三方商家業務是京東低價戰略的重要部分,劉強東覺得,在服務體驗和物流成本等約束下,京東自營產品價格很難和競爭對手做低價,反倒是第三方商家有機會。但當時第三方賣家因為平臺資源傾斜問題、品牌方的價格管控等因素,發展有限。所以他才說已經不會區分自營和三方賣家,只在乎消費者滿不滿意。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