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私信,問得最多的就是:網上買藥靠譜嗎?會不會買到假藥?
這些問題從互聯網網店的興起,就一直沒有斷過,只不過之前關注的人并不多,因為大多數人都下意識會選擇去實體藥店而非網上。

而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無接觸”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人涌向了互聯網,這其中自然包括藥品。但網上魚龍混雜,怎么能保證網上藥店賣的就是真藥呢?
今天,小林藥師作為一名互聯網醫藥從業人員就這些問題提供一些自己的看法。

私以為,沒有哪家網上藥店賣得起假藥
為什么?
因為稍微了解國家19年新頒布的《藥品管理法》的人,就知道國家對生產、銷售假藥、劣藥的處罰力度之大,那叫個驚天動地。
生產或銷售假藥,一旦被發現,代價大到會讓當事人瞬間懷疑人生,估計恨不得穿越回去剁掉曾經的那個自己。
根據《藥品管理法》,生產、銷售假藥,一經發現,不僅沒收全部非法所得,并且罰款是假藥貨值金額的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懲罰力度,絕對是空前,具體可以看截圖。

罰款金額的計算公式為:假貨貨值金額*15~30=罰款
另外看下這條:假藥貨值金額不足十萬元的,按十萬元計算。啥意思呢?就是假使所賣假藥貨值金額只值一萬元,但罰款要去到150萬以上,因為計算公式為:10萬乘以15倍以上。
所以光這個罰款,真就夠嗆了,褲衩都得給你扒沒了。根本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完完全全劃不來,除非保證一輩子不被發現。
但可能嗎?現在是信息透明化的大數據時代,連個人隱私都成了奢侈,還想互聯網賣假藥不被發現?這難度,即使有驚天魔盜團的智商也干不出來。更別說在中國這樣一個對醫藥管控十分嚴格的國家了。

總之呢,在正規網上藥店買藥,買到假藥的概率估計跟你中彩票頭獎有得一比。相對來說,正規網上藥店買藥的安全性相比一些不知名的小藥店、診所更高。
那萬一呢,該如何鑒別所買藥物的真假呢?
1、什么是假藥
在說鑒別方法前,再次強調下:保健品不是藥品,認清楚了。因為大多數被曝出來的所謂“假藥”,不過是披著“藥品名號”的保健品。
而保健品是特殊的食品,沒有治療作用,跟藥品不是一個級別的,本質上還是“食品”。所以,要分清了。
另外藥品的真假是相對的,真是指取得藥品批準文號,并且經國家藥監局批準在國內上市銷售、流通的藥品。而假藥,按照《藥品管理法》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即可稱為假藥。

2、學會看藥品批準文號
藥品批準文號就相當于該藥的“身份證”,具有唯一性,一個藥品對應一個批準文號。
同一藥品不同生產廠家,批準文號不相同;同一藥品成分同一生產廠家不同規格,批準文號也不相同。
所以只要是在中國境內能夠上架銷售的藥品,都得有國家藥監局批準的藥品批準文號,每一種藥品的檔案都清清楚楚。

藥品批準文號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國藥準字+一位大寫字母+八位數字,這才是完整的藥品批準文號,上藥監局查詢時輸入的也是:國藥準字跟后面的字母數字。
而我們常見的幾類藥品批準文號中對應的字母分別為:化學藥品“H”、中藥類“Z”、進口分包裝藥品“J”、保健藥品“B”、體外診斷試劑“T”、生物制品“S”。
所以分辨是否為藥品,看批準文號,“國藥準字”四字就是藥品了;鑒別真假,看后面字母,常見的對應這幾個,不是的話該要懷疑下了;八位數字通常是四位數的年份+四位流水號。
3、學會分別非處方藥跟處方藥
這是常見藥品的三種符號:即非處方藥(OTC)跟處方藥(Rx)。

非處方藥品(OTC)分為甲類跟乙類,區別在于“OTC”的標志顏色不同,這個“OTC”標志都會在包裝及說明書中標出。
而處方藥的Rx這個標志只在藥品陳列柜中出現,在包裝及說明書中并不會出現。
但在說明書中會標有“請仔細閱讀說明書并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字樣,有“醫師”二字即代表處方藥,非處方藥則是“藥師”。

綜上所說,鑒別所買藥品真假,一看網店是否正規,有無藥監局核發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二看包裝是否完好,字跡印刷是否清晰規整、藥品名稱是否對應;三看批準文號,藥監局是否查得到,生產廠家、企業、藥品名稱、規格等是否對應。
總的來說,在正規的網上藥店買很難會買到假藥,相對來說,更應該擔心買到的是否為劣藥。這個就留待下一次再分析吧!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