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思維固化,就讓我想起一部電影。
電影名叫《土撥鼠之日》,強烈推薦去看看。

一、電影的劇情就一個問題:當我們永遠只能活在今天,你會干什么?
主人公菲爾就是幸運的發現自己永遠的活在了土撥鼠之日慶典那一天。
驚訝、不信、刺激、狂喜、煩悶、焦慮、不安、絕望、倦怠等各種情緒輪流侵占菲爾的感官領域,可無論他如何選擇度過這一天,他都始終無法再前進一步,開始了他重復的人生。
驚訝、不信這些情緒很好理解,刺激和狂喜是怎么回事?
答案是:當生活的一切都是固定的時候,你就是上帝。
食物,想吃啥就吃啥;
金錢,沒事直接搶銀行;
泡妞,可以讀檔的戀愛養成游戲能難到哪去。
這樣的人生,道德法律形同虛設,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了。

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菲爾。
我們努力工作、好好學習就是為了追求對生活的控制感。
唯一的不同是,菲爾在今天內不斷重復。
我們每個人卻需要不斷面對未知的明天。
怎么辦?
那就把今天過成昨天,把明天過成今天。
把所有的新問題都變成老問題對待;
把所有的未知都納入已知來判斷思考。
于是,我們成功地過上了重復的生活。
每天重復做著同樣的事,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世界。

三、可惜的是,我們是人,好奇(追求變化)是我們的天性。
思維的固化只會讓我們陷入矛盾:
一方面厭倦著這種重復,渴望改變和成長;
另一方面卻又對改變充滿抗拒,只要遇到挑戰,便立即逃回自己的舒適區。
菲爾厭倦了重復的一天,可惜他撞車、跳樓、上吊、自焚、自刎,想死也死不了。
于是,他可能是覺悟了,可能是厭倦了,可能是破罐子破摔了。
他決定嘗試做出一些改變。
他開始助人為樂,開始博覽群書,開始不斷學習新技能。
最終,他在這地獄般的一天里,成為了全鎮最受歡迎的人。
對我們而言,不也是如此嗎?
改變的恐懼,不會比一年、兩年、十年的容忍難熬的現狀更可怕。
打破思維固化,只需要改變我們的想法。
我們是被自己“可怕的”想法困在原地。

四、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曾說:“人害怕的其實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
打破思維的固化,成為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并不困難。
因為所有巨大的改變,最開始都只是起源于一個想法。
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固化思維呢?
我認為,首先要從固化思維轉變為成長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概念,來源于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經典作品《終身成長》。根據對能力發展的認知,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和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聰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無法改變。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人的才智通過鍛煉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于事情的結果,能夠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而成長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于盡自己最大努力做事,來源于學習和自我提高。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一次考試失利、輸掉一場比賽、被拒絕等等,都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不具有這方面天賦。而且,他們不會從失敗中學習并糾正自己,相反,他們可能只是去嘗試去修復自尊,不愿意面對挑戰。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著失敗。遇到挫折和挑戰,會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機會,不斷改善和進步。


圖片出自: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
成長型思維的作用
研究表明,成長型思維在商業職場、人際關系、教育等眾多領域,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片出自 微信公眾號:第二人生SecondLife
在職場中,具有成長型思維的領導更善于傾聽他人的批判性建議,更重視員工的個人發展。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企業和團隊更具有包容性,能夠更加開放自由的交流。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員工,在具有挑戰性的合作談判等任務中更有競爭力。
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領導者:杰克·韋爾奇(曾任通用電氣CEO)
在人際關系中,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具同理心,會主動經營關系,相信愛情、友誼等一切關系都是可以培養和成長的。在社交中也更多地關注他人,而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也更容易突破害羞等性格方面導致的社交障礙,積極地與他人互動。

出現矛盾時,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善于磨合和修復。
在教育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能從做事的過程中享受到樂趣,他們更樂于尋求幫助,不易放棄,復原力更強。父母、老師、教練應作為成長型思維的傳播者,言傳身教,和孩子、學生一起成長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更善于稱贊孩子的努力,教孩子擁抱挫折和挑戰。具有成長型思維的老師,更樂于引導而不是評判學生。具有成長型思維的教練,會尊重每位球員,充分調動球員的積極性。
此外,在體育競技、藝術等其他領域,成長型思維模式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維維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