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在拼多多內部的花名,叫做“土豆”。
貌不驚人的土豆,大概稱得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食物。它可以是星級餐廳里,盛裝在考究餐盤上的高級料理;也可以是普通人家,端上餐桌的一盤小菜。
不需要多么高超的烹飪技巧,只要煮熟、剝皮、撒點鹽花,它就會向你展現出美味。無論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土豆都安之若素。
我們常說“名如其人”。
陳磊的性格,治理公司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低調沉默,樸實無華,但同時無比實用。
他當上拼多多CEO才一年三個月,當上拼多多董事長才七個月,作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已經六年,與黃崢互相賞識、共同創業已經十四年。
時間是一種力量。有時是一種喧囂直上的力量,有時是一種沉默內斂的力量。
陳磊明顯屬于后面一種。

一個低調到可怕的牛人
網上有關陳磊的信息很少。
當在搜索引擎上鍵入“陳磊”這個名字,第一個出來的是迅雷集團的CEO陳磊,第二個是唐朝樂隊的吉他手陳磊,至于這位拼多多的頭號掌門,則要翻到第三頁,才會出現他的百度百科……
這的確有點夸張。

陳磊,1980年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一戶知識分子家庭,母親在一所中專任職老師,父親則是做經濟研究的學者。
陳磊是個好學的聰明孩子,他的求學之路堪稱“別人家孩子”的最好模本。
初中時,因為數學學習上的天賦,被拉進學校競賽隊伍,開始接觸計算機編程。
而后,憑借自己優異的學習成績,進入福建師大附中。高二期間,便參加了在匈牙利舉行的第八屆信息學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奪得團體第一和個人金牌。
1997年,陳磊順利保送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此時,黃崢還是一名高三的學生。第二年,他也以優異的成績保送到了浙江大學混合班。

(陳磊(左二)清華讀書時期,參加在美國舉行的2000年全球大學生ACM程序設計比賽留影,獲得全球第六名)
2001年,陳磊本科期滿,進入美國名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期間多次在世界頂級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數據科學、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成果。
這樣的履歷,不需要再多說些什么了。
陳磊與黃崢的相識與相知,也是在二人國外求學時期。
2002年,正在美國讀博的陳磊,接到了國內來的學弟黃崢。黃崢以浙江大學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陳磊的同校同專業,攻讀計算機碩士。
那時,他們不會知道,兩人之后的求學與創業之路,會如此緊密地綁在一起,更不會知道他們將對中國的整個電商生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在美國讀書期間,他們就表現出了知己間的惺惺相惜。
兩人一起做過很多研究項目,黃崢的主要學術論文,共同署名一欄都能找到陳磊的名字。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官網上,黃崢三項主要學術成果,作者一欄都有陳磊)
2004年,黃崢碩士畢業后,聽從段永平的建議,進入谷歌并待滿了三年。就在他進入谷歌的第二年,陳磊博士畢業,也進入谷歌,成了黃崢的“學弟”。
在谷歌的時候,兩人跟隨吳軍博士進行研究,參與并發明了“檢測名稱實體和新詞”這項專利。
當今的網絡上,這一專利涉及網絡搜索、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光學字符識別、輸入法聯想等眾多領域,其重要性無需贅述。
2007年,黃崢選擇離開谷歌,轉身創立了歐酷網,從前的老搭檔陳磊,很快跟了過來,擔任歐酷的架構工程師。
后來,在黃崢連續創業的數家公司立樂其、新游地、尋夢、拼好貨等,都能看到緊緊相隨的陳磊。他有時是核心高管,有時是技術負責人,兩人之間不分上下屬,只講合作伙伴。
兜兜轉轉8年過去了。2015年,當黃崢創立拼多多的時候,陳磊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CTO(首席技術官)。
兩人之間這種相互確認的篤定,恰如拼多多的發展,于無聲無息中炸裂般發展壯大了起來。
上線僅一年,拼多多的日訂單即超過百萬,月GMV即超過10億。
就像一匹插上了翅膀的黑馬,在眾人都以為無縫可插的淘寶和京東兩大巨頭之間,拼多多硬生生闖出了中國電商的第三極。
今年3月,在陳磊接任CEO后的第9個月,拼多多以7.884億年活躍買家數,超過了同期阿里巴巴(7.79億)、亞馬遜等,成為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電商平臺。
這樣的財富創造神話是驚人的。
與此相對應,今年3月黃崢辭任拼多多董事長,交由陳磊接管的時候,外界幾乎對他一無所知。
不得不說,與他做出的貢獻相比,陳磊確實表現出一種極不相稱的低調。

相信簡單的力量
陳磊是中國三大電商的新一代接棒者中,唯一一個CTO轉型CEO的掌門人。
拼多多最廣為人知的,恐怕就是在初期幾乎沒有任何廣告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拼團搶購”、“砍一刀”等游戲化設計,完成了微信的用戶裂變,實現了病毒式的傳播效果。
而鮮少有人知道,社交裂變的玩法,其實是在陳磊主導下實現的。
陳磊性格上的內斂溫和,是張揚高調最直白的反義詞。

他心底里不喜歡那種一定要爭出輸贏的游戲。一個人的成功,必然以另一個人的失敗為底色,這很殘酷。
拼團、抽獎、幫忙砍一刀、分享得紅包的設計,都是以合作共贏為前提。在這樣的互助游戲中,傳遞的更多是一種積極情緒。購物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
去年,中國頂級產品人梁寧,在一次公開演講上舉了個例子。
她用“無錫排骨”作為關鍵詞,分別在淘寶和拼多多上進行檢索,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淘寶給出的關聯推薦都圍繞這一關鍵詞進行匹配。但在拼多多上,關聯推薦中不僅有“無錫排骨”的內容,還會關聯到“四喜丸子”。
區別在于,淘寶做的是關鍵詞關聯,拼多多則在嘗試理解人,分析人這樣搜索的動機和偏好。
或者,喜歡吃“無錫排骨”的用戶,會不會也喜歡吃“四喜丸子”呢?

(在拼多多用“無錫排骨”進行檢索,出現了“干炸五花肉”、“手撕牛肉”和“肉餡面筋”)
其實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同類商品背后,不同人群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拼多多做的,就是將這種差異體現出來。
用戶體驗差別背后,是拼多多的“人為先”模式。而成就這套模式的技術,其主導研發者正是當時拼多多的CTO陳磊。
這項創新的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AI機器學習避免陷入“偏好囚籠”。
想必在實際購物中,大家都有過越搜索越單調的感受,推薦算法似乎越猜越不準了。
陳磊看到并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即人的真實需求。而這也成為了拼多多狂飆突進的底色。
當26歲的黃崢,被段永平帶去參加巴菲特的午餐后,他說“它讓我意識到簡單和常識的力量。”
簡單和常識其實意味著一種不可撼動的結實。這也最終被內化為了拼多多的核心價值觀:本分。
在對這兩個字的理解上,陳磊可以說與黃崢是高度契合的。
在喬布斯統治時代,庫克不為人知。然而庫克時代創造的成績也不遑多讓。
“本分”二字雖不新鮮,但知易行難。
黃崢做到了,陳磊也做得很好。

到農民的田間地頭去
對于陳磊來說,相比于技術,他更看重的,是通過技術落地能夠去改變什么。關于這一點,他在內部解釋過很多次。
陳磊是個注重實際行動的人,正如他在管理上給自己的定位,“直面挑戰者”和“解決難題者”。
6年前,拼多多沒有選擇在京東與阿里的地盤上虎口奪食,而是靠著被遺忘在電商角落的農村和農業起家,走到今天。可以說,拼多多是一個新的電商世界。
陳磊說“中國相對傳統的農業領域,恰好到了迫切需要技術尋求改變的關鍵時刻”。
這個基于技術的全新模式,按照黃崢之前的說法,就是“把資本主義倒過來”。
以往的銷售模式是“產-供-銷”模式。經常由于信息不對等,農民任憑果子掛在枝頭爛掉;供應商的蔬菜,成堆成堆在倉庫里發霉腐爛;到消費者這里,經常買到標價昂貴的果蔬。
拼多多的模式則是“銷-供-產”模式。農民根據可預測的訂單數量確定生產,可以最大程度實現“以需定產”。
在拼多多上,農民可以接到全國各地的訂單,一斤、兩斤都可以發貨,相當于把原先的農貿集市搬到了網上。
而這個破局算法的關鍵人物,還是陳磊。

農村、農產品銷售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但當陳磊從黃崢手中接過權杖后,反而在農業問題上更加聚焦了。
今年3月的拼多多財報會議上,短短十分鐘的發言,他有29次提到農業相關的詞匯,陳磊對農業的重視不必多說。
他這人也實誠,說拼多多既然做農業,就要下到地里去,而且自己帶頭跟著下。
在接任CEO后,他就成了各大農產區的常客,帶著農產品部門的同事,到田間地頭進行調研。
幾個月下來,大家都曬黑了,有人調侃“下鄉出個差回來,大家都不太認識了”。
走完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后。陳磊要求大家寫出觀察報告,然后進行討論,看哪些環節還可以繼續優化,“形成結論后,立刻立項上線。”

(2020年10月15日,拼多多CEO陳磊作為唯一特邀企業代表,參加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陳磊提出了培養數字農業電商人才、制訂農產品分級分類標準等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等建議。)
不漠視中國數以億計的農民,下到農民的田間地頭,用沾滿泥巴的雙腳,切實的理解中國,陳磊無疑是拼多多核心價值觀的守護者和踐行者。
而他的野心,還不止如此。
今年的“第四屆中國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他說:“未來我們可以通過農業科技對普通農產品有益的微量元素進行控制、標準化,使得一顆西紅柿的微量元素配比最適合我們身體需求。消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完成了營養成分的補充。農產品就升級為保健品,從而產生更高價值。”
當最偏遠的山區,都有農戶能在拼多多上買賣貨物,甚至買賣升級后的農產品,這才是真正的“科技改變生活”。
做企業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哲學的思考,陳磊就像羅丹的“思想者”雕像一樣沉默,并且懷抱著樸素的愿望。
陳磊話不多,但從他做得事情中可以看出,帶領公司員工恪守拼多多的核心價值觀,“本分”地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就是他的星辰大海。
克服困難,持續創新。這樣的話我們或許聽得麻木了,但對于努力做到它的人,應該得到掌聲。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