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拼多多作為我國銷售平臺中的“另類”,憑借著“砍一刀”迅速傳播火遍各大社交平臺。這時候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明明無論是質量還是體量,拼多多都不可能與其他平臺競爭,但它卻又是如何走到今天這步的呢?

拼多多的“內幕”
實際上,拼多多之所以能夠崛起,內幕非常簡單,就是靠價格。在過去的很多年,電商紅利已經漸漸消失,國家的相關稅收和監管手段也不斷升級,這使得原本一些能夠打價格戰的大平臺因為體量原因壓不下成本,而拓展的業務更進一步要求他們的投入。
反過來看拼多多,沒有其他花里胡哨的產業布局,專注購物平臺的推送,這就是抓住了大平臺的痛點,僅僅將心思放在賣東西上,單單從成本上就能省掉不少,而且由于極低的抽成,初期籠絡到的一批商家快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而成本低,價格自然就低,加上在國家反壟斷的聲音越來越大的前提下,拼多多能夠理直氣壯地降價和補貼,這也是當前拼多多能夠和其他平臺叫板的底氣。

利用人性弱點賺錢
換句話說,拼多多實際上就是靠人性的弱點在賺錢,人總是貪便宜的,或許有錢人會不在乎產品溢價,但對于一些極低性價比的產品,比較后選擇便宜的顯然也是人之常情。拼多多一直以來在很多東西的價格上都要低于其他平臺,尤其是一些人們常用的生活用品,甚至可以被當做是一個線上的“二元店”。
即便每個單子只能賺那么一分兩分錢,只要出貨量夠大,那么最后總還是賺錢的,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拼多多的經營不僅僅依靠自己,還有各種融資渠道,這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經營地越好,融資渠道越多,就有更多的貸款可以借,這也是拼多多動不動就“百億補貼”的原因。

透過“618”活動看拼多多
隨著618的臨近,拼多多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攻勢”,這次依舊是奉行拼多多一貫的“接地氣”風格,只要拼單人頭數夠多,那么某一商品的價格就會越低,這是非常典型的“拉人頭”的做法,雖然有人對此頗有微詞,但實際上,這種做法也是目前實際的推廣和營銷中最為有效的,不過也多少講究個先來后到。
所以,拼多多借著過去積攢的流量可以壓低成本堆人頭賣東西,但其他的大平臺卻做不到,甚至有一些產業正伴隨著拼多多的發展而固定下來,這些扎根在拼多多的拼單群一類的存在多少吸引了更多的人來。
相比之下,其他平臺只能用金額以及更多的“眼花繚亂”的活動來試圖留住客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拼多多有“天時地利人和”
另外,拼多多能夠發展起來,不僅便宜還能賺錢,原因還在于其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自然是指當前的經濟環境,其他大的電商平臺忙著擴展業務,彼此競爭,而拼多多正好從這個夾縫中出現,以獨特的購物模式給了人們新的選擇。
“地利”就是拼多多的“拉人頭”模式過去幾個平臺都沒有嘗試過,結果第一個吃螃蟹的幾乎吃完了所有的紅利,并且借機發展,其他平臺智能干瞪眼。
“人和”在于當前人們的消費越發趨于理性,麥肯錫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目前的消費已經從普遍提升到“個性化”提升的層面,也就是人們對于自己需要的東西會花大錢,其他并不在意。統計稱,在一二線城市,消費更注重性價比的人都在六成往上,而且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經濟環境的進一步發展,這個趨勢還會不斷擴大,畢竟這是當前的需求。

消費者的態度
當然,對于拼多多,至今都有消費者用“拼夕夕”之類的說法來稱呼,因為其雖然產品便宜,但同時也意味著假貨和次品的概率更高,這是低價沒有辦法解決的痛點,這兩年拼多多雖然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在處理假冒偽劣,但顯然并不如人意。
不過,消費者的態度明顯也因為拼多多的各種舉動而有所轉變,參與到活動中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或許會導致整個網絡電商行業會因此出現一些變化,畢竟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頂級品牌開始加入拼多多,這意味著其這樣的銷售模式可能也快到了轉型的時候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拼多多的模式和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控能夠影響到更多的平臺,畢竟人們想要的是物美價廉,而不是消費陷阱。
另外,在購物的過程中,也要謹防一些活動“陷阱”,這是任何一個平臺都避免不了的,拼多多的現在的“砍一刀”就是最為典型的情況,希望未來能夠改善這一問題。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