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在淘寶 京東買東西,你知道這兩種電商有什么區別嗎?
1.“阿里”是大平臺,“京東”是大商家
首先我們都知道,阿里巴巴的淘寶天貓是給第三方商家提供線上交易的電商平臺,主要給第三方商家提供展示機會和流量來源,阿里需要盡可能的招攬各種賣家,然后給賣家一個站點,由賣家自己更新和維護,并向他們收取保證金、服務費、提成等等費用,而賣家自然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所以最終形成了一個品類繁榮的大集市;因此“淘寶”的品類相當豐富,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求必應,這就是“萬能的淘寶”的由來!
相反京東主要為自營模式,以交易做基礎,延伸至倉儲、配送、售后、營銷等其他環節。所以廠家跟京東合作,只需要專注在產品的生產階段,流通環節交給京東來做,比較符合專業分工的理念。可以說,京東是零售服務商,是為品牌商打工的,這就是京東的自營電商。當然京東上還是有一定的第三方商家入駐,不過服務質量不一定趕得上京東自營。
2.阿里橫向發展,京東縱向延伸,一胖一瘦
“阿里”的定位是是幫賣家賺錢;“京東”的定位是給自己賺錢。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阿里”根本沒有幫賣家賺到錢,而“京東”也從來沒有給自己賺到過錢。
對于阿里的“淘寶”或者“天貓”來說,賣家得到的僅僅是流量,為了爭搶流量往往還需要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不僅要被價格戰拉下水,還要不停的購買廣告位(價格水漲船高),競爭成本暴增,生存狀況普遍艱難。這也是越來越多賣家放棄淘寶原因,于是這也被概括為傳統電商瓶頸來臨。所以,阿里是沒有幫商家賺到錢,但是卻讓很多消費者得受益了,因為中國的消費者確實可以買到更加廉價的產品,當然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很多假貨充斥進來了。賣家的入駐性決定了管理的難度:口子放開了,假貨自然進來了;口子收緊了,產品就不繁盛了,這種兩難局面是阿里的開放平臺定位決定的。

做個對比:2013年,淘寶+天貓完成訂單113億張。假設京東物流團隊人均完成訂單能力不變,需要144萬人的物流團隊來配送這些訂單!馬云也這樣質疑京東:中國十年之后每天將有3億個包裹,屆時京東還能應付過來嗎?
京東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去維護訂單量、產品供給、物流倉儲等,這是京東的軟肋。所以,京東投入太大,賺的是口碑,沒有利潤。

3.阿里是互聯網+,京東是+互聯網
阿里更像一個互聯網企業,是互聯網+;依靠無限擴大商品的種類,讓消費者始終有更多的選擇,并且抓住了中國經濟增長紅利: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草根創業熱潮,甚至山寨橫行、信用缺失等, 不斷擴張。成為土豪一點都不奇怪。
而京東像一個傳統零售企業,是+互聯網。作為一家傳統企業,錢需要一分一分賺,效率就是生命,京東注定苦逼。所以需要它不斷引入資本,最終實現上市。然后再通過圈錢繼續投入和擴建,竭力保障產業鏈完整、物流體系順暢、產品質量和服務過硬,從而擴大消費者數量。
互聯網究竟是你的表面還是你的靈魂,決定了你的毛利率!近幾年來阿里毛利率一直維持在70%左右,最高時甚至達約78%。而京東毛利率直到去年才提升到約9.9%……
阿里是踩著數百萬商家掙扎生存的前提下站起來的,京東是踏著資本的鮮血和烈士的足跡向前行!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