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讓醫藥電商和互聯網醫療服務得到了一次真正“試煉”。如今,老百姓在網上購買藥品就像買服裝、零食一樣簡單。但互聯網醫療高速發展的背后,人們不僅產生一些擔憂:網上買的藥品,真的有安全保障嗎?
數據顯示,僅以濫用抗生素一項舉例,中國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總發病數的49%,其中細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說,真正需要使用抗菌藥物的病人數不到20%,80%以上屬于濫用。我國每年有20萬人死于藥品不良反應,其中有40%死于抗菌藥物濫用。
基于現實用藥安全需求,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用戶,醫藥電商平臺必須進一步提高專業性和用藥安全性。實際上,探索通過“互聯網+”手段來加強用藥安全是一條十分有效路徑。
作為國內規模領先的零售藥房,在今年疫情期間,京東大藥房除保障各地藥品的流通及供應外,還為全國慢病患者解決復診、續方難題,充分體現了京東健康強大的醫藥供應鏈能力。京東大藥房還首創“專業服務型醫藥健康零售”模式,基于自有藥師和醫生團隊,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合理用藥建議、安全用藥指導等,共同打造最值得信賴與安全專業的醫藥健康服務體系。
在風險管理方面,京東大藥房結合互聯網銷售特色,業內首創“基于藥品風險評價的精準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將現有的平臺藥品按照風險等級,分為X、A、B、C、D、E六類。其中,X級屬于禁售藥品,目前通過敏感詞控制、人工排查等方式禁止平臺展示和銷售,如屬于麻醉藥品的泰勒寧(氨酚羥考酮片);再如秋水仙堿,因過量應用可致死,屬于B級風險,此類藥品受平臺限制,嚴格控制處方用量并對用藥風險進行強提示。諸如此類,用戶在京東大藥房購藥后,平臺將針對不同藥品的安全風險,通過短信、服務號推送和App信息等方式進行提示,以充分保障用戶的用藥安全。
據了解,早在2016年,京東大藥房上線之初,就正式投入運營了全國首個COPC標準(顧客服務提供商標準)、100%執業藥師在線的藥事服務中心,為消費者提供用藥咨詢、用藥指導,保障安全用藥和合理用藥,建立消費者正確的用藥觀念。經過4年多成熟經驗的積累,京東大藥房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又打磨形成了智慧化的“藥品知識庫”解決方案,進行用藥安全提醒,與醫生、藥師互相補充輔助。
在傳統醫療模式中,醫生僅僅憑借醫藥知識和自身經驗開具處方,最終生成的處方標準不一、效率低、藥品審核也慢,而京東大藥房實現了通過后臺向開具處方的醫生提供智能化的用戶風險建議。用戶下單后,醫生通過藥品知識庫能夠實時獲得藥品安全提醒,注意到該藥物的禁忌、不良反應、相互作用等,從而避免發生因藥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正是基于以上一系列舉措,京東大藥房由此建立起了高于行業監管標準和行業平均水準的用藥安全標準。對于用戶安全用藥的重要性,京東健康醫藥部總經理兼戰略與投資負責人金恩林直言:“用戶對健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其他產品,京東健康對于醫藥安全方面的重視程度也前所未有。”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