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知識付費元年,隨著行業的發展,付費領域的四大巨頭產生。本文對四巨頭的發展現狀展開了分析,讓我們來一窺究竟吧。

市場環境的孕育
為什么知識付費會在2016年爆發?市場、用戶、技術發展為這個行業儲備了怎樣的爆發條件? 1.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對自己未來發展感到焦慮。 印象筆記剛剛發布的《中國知識工作者研究報告》中,將知識工作者比作20世紀的縫紉女工——知識成為賴以謀生的工具,身為知識工作者的優越感正在降低,與之伴隨的是焦慮感的提升,而化解焦慮的方式就是通過學習充實自己。《中國知識工作者研究報告》指出知識工作者也是終身學習者,85%以上的知識工作者喜歡閱讀,87.2%的知識工作者為學習課程付過費。 2.互聯網碎片化了人們的時間,用戶希望利用碎片時間獲取知識。 人們越來越難拿出大塊時間安靜地讀書或者參加課程,大量的碎片時間不可虛度,因此人們更多地使用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來填充碎片時間獲取新知識。 3.內容生產門檻低,用戶需要更權威和有效的知識。 微信公眾平臺在2013年普及,自媒體迅速發展。互聯網用戶接觸到的信息很多,而生產者的準入門檻卻很低。人們在享受互聯網免費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也飽受低質信息爆炸帶來的傷害,因此人們渴望更加權威的信息來源和更加高質的知識體系。 4.人們的付費習慣正在慢慢養成。 微信打賞、付費閱讀出現,還有一些用戶主動嘗試用二維碼為優質內容付費,此外付費微信群、付費分享會等也逐漸成形,用戶的付費意識和為優質內容付費的意愿正在加強。 5.移動支付普及,知識付費更加方便。 2013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已達 12197.4 億,同比增速 707%,支付手段不再成為障礙。2016年的爆發
在2015年底,知識付費已經初見雛形。12月,果殼推出了在行,提供一對一付費咨詢服務;羅輯思維推出了得到,從知識新聞、音頻書切入知識付費領域。 2016年4月開始,知識付費進入高速發展期。- 4月份,知乎推出了值乎,真正意義上進入了知識付費領域;
- 5月份,知乎推出知乎Live,開啟實時知識問答。緊接著,果殼在行團隊推出分答,僅用42天時間,就獲得了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100萬付費用戶。
- 6月份,得到上線的《李翔商業內參》僅10日就獲得超過4萬用戶的訂閱量;喜馬拉雅FM也開始進軍付費訂閱,第一個付費節目是馬東與奇葩天團帶來的《好好說話》,第一天就售出25731套,銷售額突破500萬。
付費用戶屬性
果殼網和網易云課堂在2017年1月份公布了《2016知識青年付費報告》,所謂知識青年是指在線學習者。這份報告可以幫助我們窺探在線學習用戶群體的屬性和付費意識。 在線學習的用戶中,90后占比接近70%,無疑是知識青年的典型人群;80后也不甘示弱,80與90后已經占據知識青年的近90%。此外,學生和在職人員各占半數,職業以互聯網和教育科研居多。工作1-3年的人群在知識青年中占比最高,工作8年以上人群緊隨其后。極光大數據的《知識付費類app研究報告》顯示,知識付費 APP 用戶年齡以20~24歲為主,這一年齡段在得到的用戶中占比47.6%,知乎為53.1%,分答上則為50.2%。 由此可以得出知識青年的典型畫像:90后、畢業3年以內、從事互聯網或者教育行業的人群。




知識付費巨頭
喜馬拉雅FM
喜馬拉雅FM是國內領先的音頻平臺,在FM領域已經穩居前列。在得到推出音頻+文字的知識付費產品并獲得巨大成功后,喜馬拉雅聯合馬東奇葩說迅速推出《好好說話》,正式進軍知識付費。截至2016年底,付費內容已經占喜馬拉雅總營收的50%。目前有馬東、吳曉波、龔琳娜、華少、樂嘉等2000位知識網紅和超過10000節付費課程,涵蓋商業、外語、音樂、親子、情感、有聲書等16個類目。知乎
知乎以問答平臺為核心,長期耕耘于知識分享社區,并通過用戶的自我篩選形成高質量內容,用戶粘性和認可度都非常高。華菁證券在其知識付費報告中指出,知乎精準且大量地圈出了中國互聯網里年輕、高學歷、相對高收入的“知識型準中產”。知乎的付費產品包括知乎Live、值乎及知乎書店。 知乎Live是實時問答互動產品。答主可以創建一個Live,用戶點擊并支付答主設定的票價后,就能進入到溝通群中,由答主提供語音分享和實時互動服務。值乎是知乎對一對一咨詢場景的拓展,采用語音回答形式,所有用戶都可以付費收聽,費用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得到
得到起源于羅輯思維的每天清晨一分鐘推送,這種形式的知識脫口秀獲取了百萬級別的訂閱用戶。羅輯思維團隊推出得到后,從電子書、音頻書開始逐漸突破,并邀請了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創作,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收入了2.3億。截至201年5月,得到累計銷量已經達到177萬份,其中包括定價1元的羅輯思維85萬份。當前最受歡迎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已經超過15萬訂閱。分答
在行在2015年3月推出,通過一對一線下咨詢滿足用戶對領域專家的需求。2016年在行團隊推出分答,早期使用付費語音問答形式,答主用1分鐘時間回答用戶的疑問,用戶可以支付1元“偷聽”回答。后續推出快問、分答小講,前者優化了原本的問答模式,后者致力于為學習者提供系統的知識學習。 分答上線后匯集周國平、馬東、王思聰、李銀河、羅振宇、汪峰,章子怡等眾多明星大咖及多個領域名人在分答平臺上回答問題。上線僅42天就擁有,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和100萬付費用戶,交易總金額超過1800萬,復購率達到43%,每日付款筆數超過19萬次。用戶數據對比
以下數據除非特殊說明,均來自易觀千帆2017年2月份的數據。 喜馬拉雅FM的活躍用戶達到3千萬以上,而知乎的活躍用戶數只有1千萬左右,相比之下得到、分答的活躍用戶數要少得多。喜馬拉雅和知乎都是早在知識付費風口出現之前,就已經在各自領域耕耘并獲得了領先地位的產品,而得到和分答是在知識付費風口上產生的創業產品,活躍用戶量上的差異或算是情有可原。再看用戶的啟動次數和使用時長,都與活躍用戶數呈現出一致的趨勢;即使是去掉用戶數量帶來的影響,單看人均單日啟動次數和人均單日使用時長,也是呈現出喜馬拉雅領先、分答墊后的趨勢,而刨除用戶基數帶來的影響后,得到比知乎顯示出了更高的單日使用時長。







總結
最后借用極光大數據的一個分析圖來做總結。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分答都是知識付費風口上表現優異的產品。喜馬拉雅和得到主攻音頻訂閱,前者偏重內容的多樣化,后者更希望打造出值得終身學習的知識精品。知乎利用其廣大的“準知識中產階級”用戶群,主攻UGC的音圖文形式的知識分享。而分答使用語音問答的形式,并在發布初期匯集了大量名人大牛作為答主,吸引付費用戶。 從產品數據上看,喜馬拉雅遙遙領先,而知乎穩居第二,得到和分答的用戶基數則相對較小。喜馬拉雅和知乎并非專攻知識付費領域,其廣大的用戶基數未必都是知識付費的目標用戶,因此單就當前的用戶數據上看,幾個應用之間的實際差異還難下定論。 盡管如此,喜馬拉雅和知乎畢竟占據著流量優勢,用戶轉化或比用戶獲取更容易;喜馬拉雅已宣布知識付費業務營收已經占據總營收的一半,而知乎長期以來都是精英知識的分享平臺,原有用戶與知識付費群體不會有太大差異。由此看來,喜馬拉雅和知乎要在知識付費領域保住頭部地位或許并不太難;而得到和分答需要在各自深耕的領域站穩腳跟,打出差異化優勢,在知識付費的風口上也能得到不少紅利。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