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特點和運作規律,不懂行的人確實非常容易在這上面花冤枉錢,最近裝修房子,再一次感觸頗深,裝修行業的水太深了,獲取建材的渠道千差萬別,商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甚至同品牌同款式商品價格也是高低不一,花了高價錢不一定買到最好的。
所以我覺得其實大家都需要一個揭秘帖,了解各行業的本質,這樣就能省錢和提升購買的性價比。
本次分享我所知道的奢侈品行業的貨源渠道。(二手奢侈品和假貨不在本文介紹范圍)
本篇文章主要給大家揭秘零售渠道,消費者能夠購買到的渠道,這個才最有意義。

你一定要記住的——正品奢侈品的購買的7個零售渠道:
01?線下正價專柜或專賣店
這個不用多解釋,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種渠道。
但是要知道專柜分品牌商直營專柜、區域代理商專柜和授權店。
品牌商直營專柜或專賣店:一般都是奢侈品集團旗下品牌和商業運作成熟的品牌直接開店,這類品牌的市場化運營非常成熟,都是耳熟能詳的,比如GUCCI、PRADA、LV、Burberry、BV、愛馬仕等。

區域代理商專柜或專賣店:品牌商進入新的區域市場會采取簽約本土的代理商或運營商,用代理商或運營商的資源去打開市場,減少自己的風險。很多大牌在最初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都采取的是這種方式。等市場打開了,然后回收代理權,自己搞。如果失敗了,再換個代理商繼續搞。

授權店:一般來說是規模和名氣并不大的品牌,要么品牌不愿意采用區域代理,要么代理商本身影響力有限,只能采取單店授權的方式來開店。

辟個謠,專柜只售正品,前幾年有人說專柜售賣假貨,傳的神乎其神,說什么專柜店員偷梁換柱,我從來沒有看到任何完整證據鏈的報道或者文章,而大多都只是故事和極度片面的證據。
要知道奢侈品的店員招聘是比較嚴格的,身高、氣質、長相、學歷都是有明確要求的,在國內要需要有英語6級證書,并且面試英語口語。收入是比較可觀的。而且店里面有監控,購買有現場的機打小票,小票的條形碼數字和吊牌條形碼都是對應的,小票上還有店員的編號。
一旦有這種行為,就不是開除這么簡單,產生嚴重后果的,會被起訴,而且副店長、店長、片區經理、大區經理都會受到連帶責任。為了這點小利益,不符合人性。在歐洲和美國的專柜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旦被坐實,對品牌是半毀滅式的打擊。

02?國內外奧特萊斯
很多品牌都設有奧特萊斯折扣店/工廠店,從國外風靡到國內。
最開始奧特萊斯的奢侈品折扣店是出售過季、出樣、微瑕疵、庫存商品,后來才有了一些品牌為了商業利益,做專門的專供奧特萊斯商品。

比如COACH、MK、Prada、BV等品牌都有奧特萊斯專供款。這里要明確三個概念:
其一,不是在奧特萊斯折扣店售賣的商品都是奧特萊斯專供款,而是和正價專柜調過來的過季、出樣、微瑕疵、庫存商品混著賣;
其二,奧特萊斯專供款也是正品,只是做工、用料不如正價專柜,有些從logo能區分,有些無法區分;
其三,每個品牌的主打款商品是不會有奧特萊斯專供款,比如BV的全編織皮包、Prada的殺手包。
品牌商的奧特萊斯折扣店也分品牌商直營、區域代理商和授權店。強調一下,雖然店的權屬不同,但是商品都一樣,統一由品牌商無差別供貨。
03?線上品牌專賣店/旗艦店
電商是大趨勢,但是對于奢侈品而言,電商的這種商業模式的影響力沒那么大。奢侈品主要是做的線下購物體驗和品牌文化植入,說的通俗點就是要X格!所以奢侈品電商的起步都是非常晚的。
品牌自建電商專賣店:自己建立線上購物網站,只賣自家的商品,最典型的就是GUCCI和Prada都有自建的購物商場,線上線下同價。

入駐大型電商平臺專賣店:在國內常見的就是在淘寶、京東、亞馬遜等大電商平臺上開線上專賣店。最有代表的就是Burberry的天貓官方旗艦店。其實國外的一些大型高端百貨公司的線上商城也有一些奢侈品品牌入駐。越來越多的國外的線上商城也有中文界面了。

同理,品牌商的線上店鋪也分品牌商直營、區域代理商和授權店。
04?大型電商自營平臺
這種線上自營店涉及的品牌很多,不像專賣店只銷售一個品牌。
這個是最近才重新興起的,之前各大平臺自營奢侈品都是小打小鬧試試水,這兩年各大電商平臺為了搶占奢侈品的線上銷售市場而開始大戰。

比如京東的自營和京東投資的旗下獨立的奢侈品平臺(奶茶妹妹借助京東的資本弄得一個平臺,現在已經基本涼涼)、天貓國際自營、魅力惠、寺庫、第五大道等電商平臺。還有一些老牌的奢侈品電商平臺,比如銀泰、唯品會,但是已經被其他亂七八糟的品牌充斥其中,算不上專業的奢侈品平臺了。
其實這樣的大平臺來做奢侈品自營,來參與這塊蛋糕也是有好處的,激烈的競爭都繞不開價格戰,對于消費者來說能落到實惠。但是大平臺的運營成本很高,這些成本最終都被攤到商品價格上。
05?線下名品集合店
也稱之為買手店,一個店內集中很多個品牌的商品,這個在歐洲、香港特別常見。在大陸的話,基本上很多一二線城市都有名品集合店,但是并沒有形成大型的連鎖規模,唯一稱得上連鎖規模的應該就是寺庫的線下門店了,但是現在寺庫也弱化了線下店的銷售智能。

名品集合店的競爭非常激烈,都是自己大量現金壓貨,一般都是有特色的名品集合店和起步較早的店才能存活,要么有商品優勢(比如能拿到別人拿不到的當季爆款、稀缺款),要么有價格優勢(和品牌方的合作很好,能夠比別人更低價格拿到貨),要么是擅長做時尚類別或者品質小眾類別,要么擅長做過季折扣等等。
規模比較大的名品集合店有很多都有線上和線下店鋪,比如我們熟悉的寺庫、連卡佛、I.T、ISA等。
還有很多小規模或者中等規模的線下名品集合店,很多城市都有,但是沒有形成規模,幾乎沒有向線上電商轉型成功的案例。
06線上名品集合店
這個數量就非常多了,大大小小的至少好幾百家,有獨立小平臺的,也有在大平臺上開店的。模式就是B2C和C2C。

獨立小平臺的就不舉例了,很多都是今年開店,明年就破產了,每年都在變,這是因為小平臺的競爭優勢不明顯,無資金背景,突圍難度比較大。
在大平臺上開店這種模式相對來說比較省成本,也能夠獲得大平臺的一些流量,比如在淘寶、京東、天貓、亞馬遜上開店的,主體有公司也有獨立個人,商品相對比較零散,能拿到什么貨就買什么貨。有很多不錯的小店,越做越大,也有起步比較高的店越做越虧損,逐步退出了這一行。
07代購
代購其實有兩類,第一類是一手代購,也就是人在國外,自己直接每天跑專柜、折扣店、買手店拍照發圈,消費者轉賬之后,代購再進行購買;第二類是轉圖代購,無所謂人在國內還是國外,直接轉發一手代購或者做奢侈品銷售商家的商品圖(不過有些轉圖不一定是一手代購的,可能是二手或者三手代購),然后進行加價售賣,消費者轉賬之后,她再付款購買商品并郵寄給消費者。

不過,職業代購現在也是有代購圈的,大家都明白一個人力量是有限的,所以組成代購圈子,比如一個人在意大利米蘭、一個人在法國巴黎、一個人在英國倫敦,組隊就可以收羅這三個國家的這3個城市奢侈品信息,然后相互轉發,三個人的朋友圈比一個人的人數多,商品也豐富了,這樣可以增加每個人的收入。
不過隨著2018年新海關政策和電商法的落地,這類代購的數量在急劇減少,因此過海關就是個難題,而且成本也上升不少,價格優勢在減弱。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