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波特五力分析模型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 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于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
根據波特的觀點,一個行業中的競爭,不止是在原有競爭對手中進行,而是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這五種基本競爭力量的狀況及綜合強度,決定著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從而決定著行業中最終的獲利潛力以及資本向本行業的流向程度,這一切最終決定著企業保持高收益的能力。?五力分別是:?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變化,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力變化。
一、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供 方 主 要 通 過 其?提 高 投 入 要 素 價 格 與 降 低 單 位 價 值 質 量 的 能 力?, 來 影 響 行 業 中 現 有 企 業 的 盈 利 能 力 與 產 品 競 爭 力 。 供 方 力 量 的 強 弱 主 要 取 決 于?他 們 所 提 供 給 買 主 的 是 什 么 投 入 要 素?, 當 供 方 所 提 供 的 投 入 要 素 其 價 值 構 成 了 買 主 產 品 總 成 本 的 較 大 比 例 、 對 買 主 產 品 生 產 過 程 非 常 重 要 、 或 者 嚴 重 影 響 買 主 產 品 的 質 量 時 , 供 方 對 于 買 主 的 潛 在 討 價 還 價力 量 就 大 大 增 強 。

二、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
購 買 者 主 要 通 過?壓 價?與?要 求 提 供 較 高 的 產 品 或 服 務 質 量?的 能 力 , 來 影 響 行 業 中 現 有 企 業 的?盈 利 能 力?。
三、新進入者的威脅 (Threat of New Entrants)
新進入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能力、新資源的同時,而市場已被行業內現有企業瓜分一空,新企業要獲得一席之地,這就有可能會與現有企業發生原材料與市場份額的競爭,最終導致行業中現有企業盈利水平降低,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危及這些企業的生存。

四、替代品的威脅 (Substitutes)
經營企業不僅僅是在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競爭對手在競爭,還有其他的若干方面,如豬肉生廠商的競爭對手不僅僅來自于其他的豬肉生廠商,還有牛羊肉生廠商等等,這些牛羊肉叫作豬肉的替代品。替代品具有與現有產品或勞務相似的性能,能夠滿足客戶相同的需要。兩個處于同行業或不同行業中的企業,可能會由于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五、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Rivalry)
大部分行業中的企業,相互之間的利益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企業整體戰略一部分的各企業競爭戰略,其目標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業獲得相對于競爭對手的優勢,所以,在實施中就必然會產生沖突與對抗現象,這些沖突與對抗就構成了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常常表現在價格、廣告、產品介紹、售后服務等方面,其競爭強度與許多因素有關。 在運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時,我們主要通過對企業或行業的五種競爭力量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企業或這個行業所面臨的威脅以及可能獲得的利潤,比如如果一個企業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購買者討價還價能力都較強,則可以預見,該企業會生存的很累,甚至很難維持下去, 如中國許多服裝代工工廠,上游是強大的布料生產廠,而下游則是強大的品牌服裝商,這些代工廠幾乎生存在這兩者的夾縫當中,獲利甚微;反之,如果一個企業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購買者討價還價能力都較弱的時候,該企業則會活的比較滋潤,如有實力的大超市、家電賣場,由于他們擁有眾多的消費者,所以對上游的廠家提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如進店費、店慶費等等,而由于他們的消費者又屬于分散的個體,基本上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所以他們對上游和下游的力量都比較強勢。 因此,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對于企業制定戰略可以提供一個大概思路,一種可行戰略的提出首先應該包括確認并評價這五種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業和公司的不同而變化,波特的競爭力模型的意義在于,五種競爭力量的抗爭中蘊含著三類成功的戰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