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互聯網三巨頭跨界旅游的“過往史”
互聯網科技巨頭跨界旅游最早的玩家當屬阿里。2010年,阿里淘寶平臺上線淘寶旅行,定位綜合性旅游出行服務平臺,以開放平臺模式吸引旅游商家入駐。時間來到2014年,淘寶旅行正式更名“阿里旅行”,并注冊了一個叫“飛豬”的品牌,但沒有進一步動作,直到兩年后,阿里旅行再次更名為飛豬,旅游板塊也正式成為阿里旗下的獨立事業部,并拆分成獨立公司,預示著旅游成為阿里重要的業務組成之一。 飛豬成立后,原本業界猜測阿里會在旅游市場上“砸重金,做大事”,然而讓人不解的是,獨立之后的飛豬短短四年時間就經歷了三次換帥,從旅游業務出身的李少華,到阿里巴巴全球化領導小組組長趙穎,再到阿里文娛CTO兼優酷COO莊卓然,頻頻更換領頭人是想把飛豬帶向哪里著實讓外界摸不著頭腦。有接近阿里的業內人士表示,飛豬要配合阿里集團的整體業務生態體系,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需要兼顧大局,目前情況來看,飛豬在阿里集團究竟是什么角色,以及未來將會承擔什么角色,大概率仍在探索之中。 就在阿里淘寶旅行推出的第二年,彼時以“黑馬”身份闖入大眾視野的京東也開始布局旅游,2011年京東從機票預訂和酒店團購入手,“小打小鬧”的暗自發育。直到2014年,也就是淘寶旅行更名阿里旅行的這一年,京東專屬旅游頻道京東旅行正式上線,“打醬油”的京東開始重視旅游,并在這一年以5000萬美元入股途牛,準備在旅游行業大展拳腳。 只不過,現實永遠比想象殘酷,盡管后續京東還成立了旅行社,與海航、凱撒旅業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截至目前京東在旅游業務上仿佛還在“原地踏步”。基于資源整合難度以及途牛自身業務運營的一些復雜原因,2020年,京東選擇將途牛股份賣給凱撒旅業,自己則轉投更粗“大腿”首旅集團的懷抱,未來旅游業的前路會怎么走,目前仍未可知。 在三巨頭中,最晚入局也是動靜最大的跨界玩家當屬美團。就在最近,美團在高星酒店業務領域與專注旅游業務的在線旅游巨頭攜程“激戰”正酣。美團入局旅游還要追溯到2012年6月,京東入局旅游一年之后,以本地生活團購業務起家的美團,以自己最擅長的形式,酒店團購業務開始滲透酒旅市場,用一套“農村包圍城市”、“由下而上”的戰術,從低星酒店一路殺入旅游全業務線,并在攜程整合藝龍、去哪兒等一眾挑戰者之后,成為在線旅游領域唯二能跟攜程叫板的旅游平臺,另一家與二者匹敵的,自然就是阿里旗下的飛豬。 當然,除了以上三家,曾經輝煌的百度也曾是跨界旅游的典型代表,只不過,與那三家相比,百度旗下百度旅游已經于2019年6月宣布停止運營,百度暫時退出了這場旅游市場的角逐。此外騰訊、谷歌也都多多少少在旅游行業進行了布局,一些新興商業模式起家的滴滴、小紅書、抖音、快手等新玩家,也都已經先后入局開始蓄勢待發。
02、有錢有流量為什么還玩不轉旅游?
梳理以上案例,可以發現這些互聯網企業在跨界旅游時,有取得突破進展的,有還在尋找突圍方向的,但也有黯然退場的。那這些有錢有流量的互聯網科技巨頭為什么到了旅游行業就不太靈光了?恐怕這個問題也困擾著這些年沒少走彎路的跨界玩家們。回歸到旅游行業本身,被貼以傳統標簽的旅游業已經存在了多年,肯定比互聯網科技圈要久,一路走來的傳統旅游企業都是靠著口碑、產品和服務一步步穩扎穩打鞏固的“江山”。當互聯網開始新興的時候,土生土長的旅企攜程趕上了這波“東風”。 成立于1999年,依靠機場發卡片、電話預定酒店機票起價的攜程最先將線上預定模式引入旅游行業,也吃盡了互聯網流量的紅利,通過20年的深耕成長為在線旅游領域的老大。當阿里、京東、美團跨界旅游的時候,單純的互聯網基因已經失去了在旅游行業掘金的先機,只帶資金、流量入場難以找到扎根這個行業的抓手,畢竟,類似這樣的戲碼,旅游行業已經上演過了。 1、拼資金的價格戰 “一地雞毛” 在線旅游價格戰曾經有多么“驚心動魄”,經歷過攜程、去哪兒、同程、藝龍、驢媽媽等線上OTA混戰的大家都記憶猶新,為了拼市場份額,搶用戶流量,酒店、機票、景區門票甚至旅游線路產品,各家都在瘋狂補貼返現,“1元門票”、“1元跟團游”等跌破眼鏡的低價產品層出不窮。然而,這場燒錢大戰并沒有燒出什么結果,因為低價而損失品質和服務的情況比比皆是,除了傷害消費者服務體驗,鋪天蓋地營銷了一番,這場燒錢大戰似乎什么也沒有留下。當市場回歸冷靜,曾經瘋狂燒錢的OTA集體轉變畫風,表示不會再打價格戰,產品品質和服務才是贏得用戶的根本。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認知,是因為旅游行業說到底是服務業,看不見、摸不著,酒店住了才知道舒不舒服,飛機坐了才知道方不方便,景點去了才知道好不好玩,旅游是前置消費,后續資源、服務跟不上,前期的各種努力都不會有結果。互聯網科技巨頭們想要真正做好旅游市場,這個問題一定要想清楚,看明白。
03、新跨界玩家接連入局,抄底旅游是否還有機會?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線旅游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在線旅游市場的滲透率或達到15.2%,而歐美等國家早在2016年就超過50%,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在線旅游市場仍有巨大增長空間。 然而,對于在線旅游行業的競爭,燒錢引流量不是萬能的法則,技術創新也只有賦能產業鏈,才能建立企業核心的壁壘。像美團與景區開展的深度合作,在今年疫情期間,景區通過美團門票預約系統,解決疫情期間景區開園迎客安全開放的需求。而美團則可以通過景區來增加新的客源,發掘潛在客戶。在更早之前飛豬做目的地產品時,也不再選擇打包游的形式,而是通過內容營銷來打造目的地產品IP,并且在供應鏈上與當地資源方進行合作,掌握一些當地獨有的資源,不只是給用戶提供一個平臺,更是希望給用戶提供一個全流程的服務鏈。 值得新跨界玩家注意的是,做旅游要從之前的流量思維轉變為深耕產業鏈的思維。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