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是60后,70后,80后三代人都體會過,看到過,耳熟能詳的一個專有名詞。
其實,在30年前,“下海”不僅僅是指社會人去搞個體戶做生意。也是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停薪留職,從體制內走到商海去搏擊風浪的專門稱謂。
30年前的很多體制內人,半只腳踏在體制內,半只腳踏在市場商海。

在停薪留職期的兩三年里,這些半只腳在商海的公務員和事業人員,占多數都能闖出了點名堂來,成為了全社會最先富起來的一批人,或者是掛靠到富人提前過上了好日子的人。
——當然,他們這些原本在體制內的公務人員,一旦在商業市場嘗到了甜頭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放棄了體制內的所謂公務人員的身份!
要知道,在當年體制內的吸引力肯定也是有的,畢竟體制內的人在那個時代叫“國家干部”。
無論是收入待遇還是社會地位,都比普通的農民,工人要好許多。

但是,當年“停薪留職”的政策出來之后,為何依然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鼓動了大批的體制內人員“下海”經商呢?大體的原因有三個:
(1)當年內地和沿海收入差距很大
當年內地體制單位人員的總體待遇略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大概是40來塊錢的月薪,這個待遇和內地普通的農民工人相比,已經算是很高的收入水平了。但這個收入水平一旦和沿海地區做生意的人一比,那差距真叫天壤之別。那時候,隨便在沿海地區的一個打工仔,月薪都可以達到300+,比內地的公務人員工資要高10倍!如果是自己做生意搞事情的“創業者”,運氣好的話,一年就可以掙幾十萬!
公務人員就想,一個打工仔都能掙月薪300+,自己為何要去忍受月薪40的窘況呢?!

(2)遍地都是金子
當年那個時代的沿海地區,多數地方還是一些遍地都是工地的小村落。因為工地多,所以做事的人的需求也很大。內地的公務人員總體而言,都算是那個時代比較有文化的人。只要他們的情商稍微高一點,運用到一些簡單的知識技能,很快就能在投資人的手下混個管事的職位。如果膽子再大一點的,三五年時間實現小積累,搭建了人脈,就可以自己承接項目自己單干了!
那是一個盛產“創一代”和“富一代”的黃金歲月。無論是沿海地區,還是內地相對開放一點的地區,都創造出了很多財富神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牛人。——這些牛人,今天有的依然堅挺,有的雖然后來逐步走了下坡路,但是他們僅靠已經實現的原始資本積累,就可以躺在上面吃幾輩子了!
那個時代走出體制單位“下海”的人,只要扛住了最初的不適應和壓力,堅持混到今天的,最差也在廣州深圳等沿海地區有了好幾套房產了,盡管沒多少現金,但也是身價幾千萬的“成功人士”了啊!

(3)下海已成風潮
誰不想要錢呢?看到身邊的同事下海大部分都“發”了,誰又能淡定呢?
看著自己身邊的原來和自己差不多階層的人,突然從沿海回到老家,西裝革履,把小車叭叭叭開到村口,手拿“大哥大”神氣活現的哇哇叫,成扎的鈔票刮得嘩啦啦響,誰又不心生羨慕呢?!
于是,在那個時代,“誰誰誰停薪留職在外面發達了”,一直是體制內工作人員在辦公室長期熱聊和八卦的話題。
無論是輿論,還是榜樣示范,還是自我激勵。總之那個時代膽子大的,勇敢的人,不安于現狀的人,對財富抱有較大欲望和期待的人,都跨出了“下海”那一步。
體制內的人,走出體制去經商,成為一種風潮。那些堅守在體制內的老實人,在那個時代,貌似是被瞧不起的群體了!

——————————————————
時光兜兜轉轉來到了今天。
依然有“停薪留職”政策的激勵。但是,今天這個激勵文件,好像并沒有掀起任何波瀾。
不僅沒有掀起波瀾,而且時間在繼續證明:體制內的確是越來越難進了!
現在的體制內圍城,出去容易,想要回來,或者想要再進來,就難了!
當下的情況是,無論是內地還是沿海地區,體制內的崗位都成為香餑餑,而所謂的“下海”都成了沒有更好去處之后的第二選擇!
千百萬高學歷的本科生,碩士,博士,都紛紛搶著“上岸”。
祈禱自己早日“上岸”,幾乎是大部分大學生心中的祈望!
今天大學生搶著上岸,大體有三點原因:
(1)體制內崗位和社會其他崗位的性價比已今非昔比。當然,當下時代,體制內崗位的待遇,依然不高。依然處于當地社會平均薪資水平上下。但是體制崗位可以按時上下班,可以按規定休息休假,體制崗位的福利比較齊全。——這些隱性的附加值,已經讓體制內崗位的總體性價比遠遠高于社會上許多所謂的高薪崗位了!

(2)今天“下海”后獲得的致富和創富機會,已經少得可憐!反正都是打工,反正也不可能富起來,倒不如找個穩當的地方呆著。——這是大部分大學生進入體制內的主要動機。
(3)無論是創業還是到所謂的高薪企業就業,帶來的不確定太多,機會成本和機遇紅利消退帶來的不確定性,讓當下并沒有吃過苦的年輕人望而卻步
————————————————
30年前爭著“下海”,今天大學生搶著“上岸”這種趨勢,也預示著今天的職場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三大變局。
職場正在上演的第一大變局:新舊經濟轉型,未來各行業走勢不明朗,于是穩定就成了求職者的第一驅動力
這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新貴階層和新富階層正在這個時代孕育。
和上一個創富時代區別很大的是,在這一個時代孕育的新貴和新富階層,知識門檻非常高,專業技能要求非常高,而且知識和技能的淘汰周期也非常快。

這種趨勢也就意味著,即便已經站在了好的風口,但是風可能還沒有吹過來,你就已經被下一輪技術革命給淘汰出局了!
而且,在天要明未明的當口,絕大部分人都看不清未來的路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所以,在現實的經濟壓力和生存壓力大,未來又不太明朗的雙向夾擊之下,求穩定成了當下求職者的第一驅動力,這種求穩的心態,在未來15年會一直是職場人才走向的主要驅動。

職場正在上演的第二大變局:以機會為主導的紅利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資本支配為主導的階層板結期
30年前的下海,成功暴富的機會是50%。今天無論是創業還是下海,別說暴富,就算獲得小成功的機會都不到1%!——不是時代不好了,時代依然很好。只不過,上一個時代的機會主導紅利已經消失了。
嚴格地說,這個時代的機會的確很多,但并非遍地是金,而是遍地是坑。——因為好掙的錢已經掙完了,用粗暴簡單的方式就能掙大錢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這個時代要掙到大錢,就得用更大的錢去砸出未來的新賽道!
普通人入局的機會已經十分渺茫。小富階層貿然入局也是大概率遍體鱗傷。
機會主導時代的未來,但今天以先進科技為典型特征的機會,已經不是普通人就能把握得住的了,而是要靠天量資本驅動一群高精尖人才最終才能去把握住了!而且即便是天量資本驅動,到最后也可能會出現墜坑或點錯科技樹的殘酷狀況!

得資本者得未來,已經是毋庸置疑的冷酷現實!
——在這種現實狀況下,對于生活在普通家庭的普通個體,能夠依靠自己的大學生身份,趁年輕找個能給口飯吃得依靠,顯然是最明智的選擇!
職場正在上演的第三大變局:粗放型低效率型社會模型加速迭代,精英型主導的治理體系加速形成
我們不難發現,各行各業的人才門檻持續提高。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liubaili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