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亞文化?恐怕即使是身處亞文化前端的弄潮兒也有些摸不到頭腦。從“殺馬特”“葬愛家族”到“賽博朋克”“語C”“BDSM”再到“洛麗塔”“V家”“鬼畜”“淋文化”……曾有人將亞文化總結出十大類72種,還有人洋洋灑灑歸納出290個亞文化圈層。
然而,來自社會更多的疑問是:亞文化到底是什么?
源起與流變
“亞文化”(Subculture)一詞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彌爾頓·戈登于1947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亞文化”是指基于種族、經濟、宗教和地區等不同社會因素而產生的差異文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青年集結成各種亞文化群體。他們用自主、另類的穿搭符號和崇尚音樂、暴力、酒精的另類行徑,向主流世界宣示自己的不滿和桀驁不馴。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強調,初代亞文化的核心特征是“抵抗”。
近30年來,英美新自由主義盛行、互聯網普及、全球化進程加快,令西方亞文化群體呈現出不再對主流文化進行明顯抵抗,而更多是一種興趣愛好和自由選擇的特征。
如今,中國網絡文化大潮涌起,亞文化一詞早已闖入大眾視野。“文化”指的是一種特定區域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亞”指的是次要、附屬的意思。從字面意義看,亞文化并不占據主導地位,是較為小眾的群體所特有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往往新穎活潑,與主導文化、主流文化的嚴肅性形成互補。有的亞文化還會發展成為主流文化。
2020年,由國內亞文化的集結地B站推出的新青年宣言片《后浪》登陸央視一套,“后浪”變“熱浪”。“后浪”一詞也成為2020年度流行詞匯之一,標志著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良性互動。
2021 年上海“元宵漢服走街”展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多數人常常把亞文化、青年文化、流行文化混為一談。這是因為青年在思想文化上最為活躍,青年所創造的文化是多樣的,既有可能是亞文化,也有可能符合主導文化的意愿。比如,二次元文化在日本就是主流文化,但在我國則是一種青年文化,從最初的小眾文化正逐漸融入主流文化的方方面面。
亞文化的中國景觀:青年創造與眾聲喧嘩
亞文化本身沒有國界,在網絡文化這座大生態城中,中國本土亞文化景觀也日益豐富。從某種意義上看,亞文化的實質就是“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話”“用自己的行為刷自己的存在感”。有時候它表達的是一種對主流的不滿,比如惡搞文化里對主流文化的嘲諷和解構;有時候是展示和炫耀自己的與眾不同,比如發型服飾夸張的殺馬特少年;有時候則是一種自娛自樂,比如Cosplay。表現形態雖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和對身份認同的渴求。
不管怎樣,作為青年人的自我宣示,亞文化圈子成員往往以“非主流”自居甚至自豪。需要注意的是,“非主流”絕不是“反主流”,有時候還會自覺不自覺地和主流保持一致,比如“帝吧出征”事件就展示了青年群體的愛國熱情。
那么,中國的亞文化景觀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圈層化、封閉化的區隔與競爭——中國的亞文化已經形成了明顯的圈層化、封閉化現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年輕人聚到一起“圈地自萌”,各有各的規則和玩法,各有各的文化和語言。比如洛麗塔圈的人稱自己為“Lo娘”,稱圈外的人為“地球人”,圈內還有自發維護圈子規則的“Lo警”,而“穿山”(穿山寨版的洛麗塔服飾)則是圈內底線。這些規則不僅把自己和主流文化區別開來,也在加強其內部純凈性的同時,把不同圈子區隔開來。
為了彰顯集體優越感,圈子間往往存在相互競爭甚至鄙視、攻擊的情況。比如,同樣是服飾圈,圈子之間卻形成了層級化的“鄙視鏈”:洛麗塔>漢服>JK>Cosplay>軟妹。
全球化、本土化的拼貼與創造——互聯網為青年聚集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而全球化的文化流通則為亞文化提供了貨源充足的“風格超市”。許多外域亞文化來到中國后,經歷了中國青年的選擇、拼貼與再創造的本土化過程,正是這種深度參與性賦予了亞文化更多的吸引力。
比如,近幾年流行的鬼畜文化,以重復、夸張的視頻剪輯與拼貼風格為主要特征。從日本傳入中國后,視頻節奏有所放緩,更重視內容的娛樂性,善于結合知名人物和社會熱點進行反諷,天馬行空,“萬物皆可鬼畜”,拼貼風格更為多元化,極大地展示了中國青年的創造熱情和才華。
再比如殺馬特,音譯自英文單詞Smart(時尚的、聰明的),深受英國上世紀70年代朋克文化、搖滾文化的影響,傳入日本后與視覺系風格結合。21世紀初從日本傳入我國,在三四線城鎮青年中大火起來,他們放棄了搖滾,而更專注于容易模仿的發型、服飾等夸張的視覺風格。盡管被真正的視覺系粉絲恥笑為“東施效顰”“腦殘”,但仍然找到了其生長的土壤,滿足了小鎮青年對時尚、另類的理解與追求。
多包容,守底線
當前,我國亞文化的消費和娛樂色彩較為明顯。無論是內容、形式還是目的上都以娛樂、搞笑為主。
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審視與有選擇地接納,在一定程度上規約了亞文化的發展。比如,以狂熱行徑聞名的球迷文化——Ultras亞文化,因為違反社會治安規則,在中國就很難發展起來。再比如,近兩年游戲圈中出現的以花樣罵人為樂的“祖安文化”,已因受到公眾批評和制約而偃旗息鼓。
可以說,青年亞文化是人們成熟之前的一種自我探索和文化表達。年輕人不滿成人世界的庸常,探索獨特的自我和玩法,這是他們初次登上社會舞臺的集體亮相,主流文化應該多包容一些。
當然,對青年亞文化的適當關注、引導和限制是必須的。不能讓過度娛樂白了少年頭,不能讓網絡暴力侵犯到無辜的路人,不能讓低俗的語言和行為肆意發泄。一句話,作為成年人、過來人,還是要防止年輕人嗨過了頭、玩過了火。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