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為了有效遏制疫情在社區擴散和蔓延,一些地方采取了封控措施,一度催生了囤貨現象。特別是上海封控之后,一時間各種“囤貨指南”在網上流傳。
其實,現在總體上物資供應充足,并不存在顯著的供需矛盾。囤貨,是為了在短時期范圍內,應對物流鏈最后100米不暢通的問題。隨著治理能力的提升,可以極大將這個時段壓縮到最短,然后供應跟上,囤貨也就沒有必要了。
不過,何謂生活,這個定義略顯寬泛,可樂、薯條算不算生活?咖啡與冰激凌算不算生活?所以,囤貨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既是給封控期間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鮮活的色彩,也可減輕后期社區志愿者的負擔。但歸根到底,現在物資豐富,囤貨注定是短暫的行為。

↑工作人員在蔬果區上貨。圖據新京報
一般性囤貨,有些人是為了能吃得飽、吃得好,而有些人則是為了賺錢。2010年,曾有一陣子炒作姜蒜的風潮,有人拿幾百萬去炒姜蒜,幾個月盈利數倍之多。2020年10月份,大蔥價格從2元/斤開始一路上漲,到2021年1月初,一度突破10元/斤。從數據上看,2020年12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漲幅0.2%,全年CPI漲幅2.5%,物價穩定,為何仍會出現上述現象?
這要從姜蒜的用途來看,這類東西,雖然家家戶戶都需要,但用量并不大,哪怕價格漲幾倍,對市民生活也不構成太大影響。而且,用量不大,產量也就不大,盤子小,資金就容易炒起來。最根本的一個前提是,姜蒜能存放很久。所以,姜蒜成為投機炒作者囤貨的首選,也就形成了所謂的“蒜你狠、姜你軍、向錢蔥”的說法。不過,囤貨投機,波動極大,有人賺得盆滿缽滿,也有人虧得血本無歸。
還有一種囤貨是恐慌性的。多年前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連帶國內各大超市的碘鹽成了“搶手貨”。2021年4月,日本正式決定將福島核污水排放入海后,據統計,天貓超市碘鹽類商品的搜索、成交數據出現環比上升322%情況,尤其在臨海省市:浙江、廣東、福建,山東和遼寧部分城市,兩次囤鹽情形類似。其實,碘鹽中碘含量不足以有效抵御核輻射,囤鹽并非防輻射的正確做法。也有人擔心核污水排放之后,海鹽有放射性,且不說這種擔心沒有依據,更何況除了海鹽,還有湖鹽、井鹽都可以供給,大可不必恐慌性地搶購囤鹽。
說到恐慌性囤貨,可能莫過于上世紀80年代的那波大搶購了。在改革開放初期,商品價格是“雙軌制”,即“市場軌”和“計劃軌”并行,一種物資兩種價格,市場價高于計劃價。雙軌制的弊端后來逐漸顯現,有人在兩種價格之間低買高賣牟取暴利。1988年開始進行“價格闖關”,統一價格。價格放開后,肉禽蛋和煙酒都開始大幅度漲價。1988年第一、二季度物價指數8.8%,但到了8月,物價指數已躥升到38.8%。
于是,人們覺得錢要不值錢了,就趕緊去多買一些東西,以實物來保值。從柴米油鹽到冰箱彩電,凡能保值的,都去搶購。搶購潮幾乎席卷所有產品,直到搶購黃金首飾。后來,國家及時調整政策,包括宣布物價改革進一步修改完善、人民銀行開辦保值儲蓄業務、停建緩建固定資產項目和壓縮社會總需求等。
回看這種搶購,幾乎沒有多大用處。首先,很多東西很難儲存,會貶值。而且,將錢變為實物容易,但從實物變為錢,重新賣出去則很難,價錢往往要打折扣。折扣之大,比通脹的損失更大。再往后,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有了更多可以投資的東西,也就不再依靠實物來保值了。
現代社會的生活是一張大網,息息相關,很難有人能夠單獨長期存活下去。最直接的,以城市的居住面積來說,沒有多少家庭能夠大量地儲存物資。所以“囤貨”這件事,囤一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從經濟學原理來看則是沒什么必要的。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