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民營快遞企業巨頭。
1993年靠10萬元起家,如今,已低調走過二十多年的它,年營業額高達幾百億人民幣。
在2017年初登錄A股后,它于年底花費3.2億元在阿里巴巴旗下拍賣平臺拍下兩架波音747,令同行望而興嘆。

他是馬云最佩服的人,很少在媒體平臺露面或者打廣告,在他的掌控下,順豐依靠——計件工資這一秘訣,儼然成為國內快遞行業老大。
25年前,王衛靠10萬元起家,2017年,他的順豐快遞營業額達710億人民幣,坐擁41架自家貨機,讓無數快遞同行投來羨慕的目光。
順豐速運,這個成立僅二十多年的公司,為何能成為利潤最高的快遞業老大?觸摸品質,發現未來,請立即觀看十萬個品牌故事之《順豐:快遞之王》

1971年,王衛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母親在江西一所高校任大學教授。
在可以被稱為書香門第的家庭背景下,王衛反而沒有成為一個大學生。
7歲時,王衛隨父母移居到香港,在當時的形勢下,王衛父母的學歷不被承認,他們只好靠著打零工賺取微薄的收入。
從小經歷家庭變故,飽受歧視的王衛在高中畢業后就進入了社會,他掃過廁所,搬過碼頭上的貨物,后來,在順德印染廠的工作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業開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香港服裝為了節約成本把工廠開設在大陸沿海地區,經常往返于兩地的王衛看到了這其中的商機,便從省吃儉用的父親那里借來10萬元,在香港太子蘭街租賃了一個數百平方米的地方作為公司。
1993年,那時的王衛只有22歲,他親自做派件工,第一年時,全公司只有六個人。
這種用背包和拉桿箱作為載體的模式,被稱為“水貨佬”。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香港與內陸地區的貿易商往絡繹不絕。
王衛用較他人便宜40%的價格,搶到了不少的生意。
這時的順豐,就像一塊海綿,瘋狂吸收快遞市場無處不在的養分。
而在市場的需求之下,很快順豐便以廣東順德為起點,將自己的觸角延伸至廣東各地。

1997年香港回歸,26歲的王衛和他的順豐快遞幾乎壟斷了大陸境內的通港快件,據說,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貨運車中,十輛車里有七輛都是順豐的。
兩年后,順豐以合作和加盟的方式開始了新的征程,不過,這隨即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加盟商用順豐的招牌給自己招攬業務,積累客戶,錢不僅賺到了自己的口袋里,出問題時,所有的指責也都飄向了王衛。
在投訴電話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王衛決定終止這一合作方式,而由于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麻煩也自此不斷。
而這,也是王衛身邊總是站著幾個保鏢的原因。
2002年,頂著人身安全可能受到威脅的巨大壓力,王衛強勢收權,從此開始,順豐由代理制轉為直營制,并將總部遷至深圳,定位于國內高端快遞。
直營曾經讓順豐的成本壓力大幅上升,順豐于是推動片區負責制,每個片區都由一個快遞員負責,包產到戶,一旦被投訴就得懲罰,記件算工資,多勞多得。
這樣的改革立竿見影,很快就和責任不清晰的加盟制快遞拉開服務差距。

次年春天,“非典”爆發,順豐身處重災區廣深地區。
因為疫情人們不敢出門,快遞的業務量猛增,順豐順勢與揚子江快運簽下5架包機協議,將快遞業從水陸級別提升到空運,憑借革命性的服務,2003年后,順豐的貨量增長迅速,每年增速都在50%左右。
迅速增長的貨量形成的規模優勢,抵消了包機增加的成本。
這種良性循環,又進一步鞏固了順豐在速度方面的優勢,一舉奠定了順豐“快遞之王”的地位。
2009年底,民航總局發布了一條公告,宣布順豐航空正式獲準運營,順豐申請建立航空公司并一次性購買兩架屬于自己的飛機,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中國民營快遞企業第一次擁有自己的飛機。
2011年,順豐的銷售額達150億,員工多達15萬人。
王衛堅持只做小件,在此基礎上,直營、高端定位和空運,成為順豐大殺四方的三駕馬車。

放眼國內,順豐雖然在快遞營收上不是老大,但論利潤,品牌,技術,運營效率,都已經是無可爭議的第一。
2016年,順豐利潤41億元,大約等于四通一達之和。
支撐這高利潤的是順豐的快遞單價,順豐平均一個包裹的收入是23元,而全行業平均是7元。
用戶之所以愿意支付更貴的價格,是因為順豐的安全、快捷服務質量遠超同行。
在“快遞”這一起家之道的基礎上,王衛也將目光投向了其他產業,比如進軍生鮮電商,開了順豐優選網站,搞社區電商,改造嘿客門店,整合供應鏈金融,嘗試無人機送貨,海外布點擴張,四處突圍。
不過,這一系列的操作都未能折騰出太大的浪花。
尤其是順豐旗下的O2O項目,它對消費心理學完全沒有理解,狹窄的體驗店里擺了零星幾個商品讓人網購,或者在店里上網購物,這種效率極低的流量轉化,讓順豐在該業務上栽了大跟頭。

不過,家大業大的順豐,還是在2016年,準備在國內證券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
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在深交所舉行重組更名暨上市儀式,正式登陸A股。
上午10點50分左右,順豐控股成功封一字板,報55.21元/股,總市值達2310億元,超越萬科和美的集團,成為深市第一大市值公司。
近兩年來,為了完善快遞服務,順豐還牽頭,和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5家物流公司投資5億元成立豐巢科技。
其中,順豐持股35%,申通、中通、韻達各持股20%,普洛斯持股5%。豐巢法人代表為順豐總裁王衛。
不過,這個旨在“完善快遞行業最后一公里服務”的24小時快遞自助收寄平臺,卻并未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豐巢快遞柜看似解決了配送員和用戶“時間錯配”的問題,然而,僅僅是單方面短信通知用戶,沒有提前溝通和確認,這的確方便了配送工作,但卻并沒有從實質上提上用戶體驗。

況且,在豐巢存放快遞超過24小時,取件碼就會失效,需要掃碼綁定本人手機,關注微信后才能取件,甚至還要收取“逾期費”以及彈出的廣告,更是把對用戶的消費開發到了極致。
這個世界上最長的路,就是你設下的套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豐巢離商業很近,卻離用戶很遠,而這,也恰巧是很多企業都會犯下的通病。
2017年5月份,順豐和阿里的菜鳥物流撕破了臉皮,他們先后手發布生命申明,表示是對方先動的手。
菜鳥的說辭是:順豐物流忽然關閉了對菜鳥物流的數據接口,給商家和用戶帶來極大的傷害。
而順豐在聲明中表示,是阿里把順豐從物流選項中剔除,因為順豐不愿意把用戶隱私信息提供給菜鳥。
京東的掌門人曾在某電視節目中說過,菜鳥物流的出現,說好聽點是提升物流效率,其實是為了吸走這幾家快遞公司的利益,所以在順豐拒絕阿里的要求時,劉強東也第一個站出來表達了自己對王衛的支持。

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因此,騰訊也站隊順豐,一時間,電商、物流和即時通訊業的巨頭,都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最后,吃瓜群眾雖表示意猶未盡,但在國家郵政局的調停下,順豐和菜鳥還是選擇了“握手言和”。
天下熙攘皆為利往,廟堂蠅營皆為名來。
雖然在電商市場難以突破,但對于快遞行業來說,未來還是充滿了機會,不過,在掌握突破性的交通技術前,順豐,還需要做出更多起飛前的準備。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