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下文將具有流量價值的個人IP、網紅、KOL、自媒體、UP主、主播等等都統稱為“達人”,別糾結概念。
在我2010年入行時,社交營銷還是非常輔助的角色,很低的預算占比,寫論壇稿、找段子手這類低端內容,很下游的公司在做。
十多年間,我們見證了社交網絡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全面普及,我現在很少再聽到“社交營銷”這一分類,因為幾乎全部的營銷都集中在線上。
達人,則成為社交營銷的核心驅動力。
從最開始的段子手,到自媒體,各種博主,現在的直播賣貨,達人經歷了橫向的多元化與縱向的專業化擴張,在品牌營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達人創造內容,同時自帶流量,甚至直接成交,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替代廣告創意、流量媒介、銷售渠道。
品牌如何用好達人價值,達人怎樣更加專業化,我試圖梳理出相對清晰的策略框架,希望對你有價值。
以下、Enjoy:
營銷驅動力:從廣告創意,到達人內容

品牌營銷從以前的廣告創意驅動,到現在由達人內容驅動。
一直以來,廣告創意都是品牌營銷的主要驅動力,也是核心傳播素材,做什么項目都要先拍個廣告,從TVC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廣告,然后才是大眾傳播。在這一邏輯下,達人的價值是傳播,或者對廣告的二次創作。
再看當下,要么是15秒硬廣,要么是事件化品牌內容,余下大部分用于社交傳播的廣告,在我看來都是資源浪費,因為確實沒人看。
作為用戶,當我們在瀏覽信息流時,總能一眼分辨出這是廣告公司拍的廣告,因為跟達人內容區別很大,你或許會說這是品質感,但在有些用戶看來也許是“塑料感”。缺乏原生氣質,沒有融入內容生態。
越來越多品牌與項目,開始更多與達人創作者共創內容,有些項目以達人內容作為核心物料投放,有些則整個項目全部由達人驅動完成。
達人作為內容生態的原生創作者,正在通過內容,成為品牌與消費者的溝通橋梁。
首先,達人是內容與流量的綜合體。
這是達人的核心優勢,買內容送流量,或者買流量送內容。很多朋友會困惑,到底是為達人流量(粉絲量)付費,還是為內容付費。
其實不用糾結,當你足夠了解某個達人時,自然能識別達人的核心價值,可能是內容價值,可能是消費場景,也可能是精準粉絲觸達。
但不管怎樣,達人都是自帶精準流量的內容創作者,傳遞品牌價值的同時,也可以進行產品種草,或者直接賣貨。
其次,達人具備創作者角色,誰在創作內容,這變得越來越重要。
很多短視頻達人自導自演自己發布,如果我們將這個內容看作品牌廣告的升級版,那么更大的優勢是,觀看者更易于代入內容,而內容也更易于融入整個生態,讓廣告不再是成為內容生態中的“異物”。
第三,達人從消費者視角,提供消費觀點,塑造消費觀念,形成新共識。
我個人認為最頂級的達人是KOL,也就是“關鍵意見領袖”,能夠在專業領域輸出硬觀點,或者塑造新場景。對于意見領袖,品牌應該為內容付費,TA們會引領消費潮流,甚至創造新的增長點。
綜上,達人驅動的社交營銷,正在成為品牌營銷的主戰場。
策略框架:專業內容,全域傳播

品牌端如何制定達人營銷策略,達人端怎樣輸出更專業的內容?
巨量星圖聯合埃森哲發布達人營銷STAR方法論,基于抖音數百萬達人長時間巨量的商業案例,從策略、內容、達人、傳播四個視角,總結梳理出達人營銷的關鍵策略與具體方法,給到B端品牌作為參考。
抖音,作為最主要的社交營銷平臺,越來越多的品牌將營銷主戰場放在抖音,而在抖音的社交營銷中,達人則成為最重要的內容創作者與傳播驅動力,同時也是賣貨成交的主要渠道。
基于巨量星圖發布的STAR方法論,談談我對達人營銷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啟發。
策略先行,基于目標選達人

首先談策略,基于品牌目標制定達人組合策略。
將不同的品牌目標進行區分,有些朋友會說,我要轉化、要效果、要賣貨,這些不是目標,是結果。
在巨量星圖STAR方法論中,提供了三種品牌增長邏輯下的目標:核心業務提效、新業務試水、創新業務長效經營。
其實從營銷和達人選擇上,也可以分成品牌主導、新品上市、賣貨銷售等不同主導類型的目標。
不管基于怎樣的目標,都要選擇與之匹配的達人,巨量星圖STAR達人方法論中提供了以結果為導向的篩選方法:
一是初篩,基于品牌目標人群畫像進行粉絲人群匹配;二是精篩,從達人過往的商業接單情況衡量商業化能力;三是排序,基于達人種草拔草的執行能力排序;最后定人選,根據賬號調性視頻風格,選擇與品牌匹配的達人。
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所有達人的調性與信息,通過巨量星圖先進行系統篩選,然后根據品牌屬性選擇合適的達人共創。
在同一流量生態下,組合多元化達人,進行品效合一的整合營銷。
以內容為標準,塑造營銷角色

再談達人端,如何以更專業的內容服務好品牌與粉絲,實現雙贏。
達人正在越來越專業化,也有越來越多的MCN機構在達人背后做支持,但與廣告創意人相比,在對品牌理解與營銷專業度上仍有欠缺。
我強烈建議每一位達人都嚴謹理性的做一次個人IP商業化策略梳理,搞清楚自己的商業化營銷角色,通俗說就是你能幫品牌解決什么問題。
為什么有些達人粉絲很多但品牌不選,為什么有些達人一接廣告就被罵,為什么有的達人廣告只會“神轉折”硬植入。為什么也有一些達人,發布廣告會被粉絲感謝?
達人的商業化能力,建立在內容基礎上,以內容為標準,定位營銷角色。
做好營銷角色的梳理,就是要搞清楚適合做什么樣的商業化內容,什么樣的內容不適合,然后在正確的策略下,創作品牌與粉絲雙贏且可持續的商業化內容。
在巨量星圖STAR方法論中,也對達人內容創作提出具體的方法,總結出好內容的3T標準:吸引力(ATTRACT)、誘惑力(TEMPT)、行動力(ACT)。
在內容迭代上,以少量內容試水,小步快跑實現內容標準化,從創意,到創作,最后到標準化的生產。
不管是輸出硬觀點的KOL,還是直接種草和賣貨的效果達人,都要將注意力放在內容上,而非流量上,不要為了流量妥協,要以內容吸引高質量的流量。
投放思維,全域大傳播

在達人內容傳播上,要繼續開放思想,做全域大傳播。
大部分達人營銷中,內容基本只在達人本身的粉絲中傳播,也就是誰創作誰發布,然后就沒有了。但同時我也看到,一些真正能夠幫助品牌獲得改變的內容,品牌已經在做付費投放。
假如達人內容為產品創造消費場景,并獲得極高的銷售轉化,那這個內容也可以全域投放。比如羅永浩的很多直播片段,也被剪輯出來作為廣告內容進行投放。
專業優質內容,全域投放傳播,將會是趨勢。
與廣告內容對比,提供硬觀點的專業內容,可以看做品牌價值觀廣告,形式不同但內容目的一致。
頭部達人的場景化內容,基本就是品牌影片的升級版,或許可以替代我們那些幾分鐘的長片廣告。
而更多的種草內容,就是簡單直接的賣點廣告,且站在消費者視角,讓消費者搞定消費者。
所以,廣告邏輯下不同品類的內容,都可以在達人內容中找到消費者視角的升級版,那么也可以以廣告邏輯傳播達人內容。
以投放思維做全域傳播,獲取更大的規模的傳播與轉化。
展望:達人,成為營銷主戰場

達人最終能否完全替代廣告人,MCN是否會是廣告公司的升級版,暫時不做預判,在可見的未來兩者仍會持續共存。
應當達成共識的是:達人已經成為營銷主戰場,成為品牌營銷的核心驅動力。
不管品牌方還是廣告公司,正在越來越多與MCN公司或達人直接共創內容,實現多元化營銷目標。
本質上我們的問題應該是:品牌如何做好達人營銷,達人怎樣更專業服務品牌?
首先是品牌端,基于品牌策略對達人進行搭配組合。
就目前來說,每一個內容生態中都有非常多元化的達人,不同垂類,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達人,作為營銷人基本不可能了解全貌,那么就要借助系統工具與方法論,進行達人篩選。
其次是達人端,更加專業化,要以廣告思維創作達人商業內容。
達人擅長創作面向C端用戶的內容,所以才會積累足夠多的粉絲。但在面向B端的商業化內容時,我見過太多荒誕毫無效果且讓粉絲反感的內容。
很多達人缺乏對品牌營銷的基礎理解,缺乏創作廣告的基礎方法,甚至會認為露出植入就可以。
要創作商業化內容,不是在內容中植入商業化信息,這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最后在傳播端,跳出達人流量框架,從全域流量視角看待達人內容。
專業且優質的達人內容,可以直接作為營銷內容的升級版,在內容生態中進行全域投放。
達人本身建立了清晰可辨的個人品牌,以此賦能品牌,更易于融入內容生態中。
達人的商業化內容相比傳統廣告,具備消費端的創作者角色,站在消費者視角輸出品牌觀點。
站在全局視角思考達人的價值,以更加專業的達人內容,驅動品牌可持續增長。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