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盤點 3.15 晚會曝光案例,避免再次上當。3.15的任務不應該還是停留在曝光商家、明確消費者權利的階段,而是要從“有權能維”出發去探索“有權善維”的模式,在法治框架下探索公益訴訟、專業機構維權、精神損害賠償等懲罰性賠償追索等新的模式,讓更多的消費者在面對技術門檻、法律專業門檻時可以更加方便地維權;同時還需要探索對商家日常經營行為的監管機制,對新的商業模式的合法性、合理性的辨識機制,對新模式可能出現的侵權風險做出預判,從而使整個消費環境更加趨于合理。
大眾發動機進水
香精核桃奶
黑心水管
豆腐渣工程
珠寶騙局
諸如此類的事件數不勝數,山寨商品滿天飛,我們怎么才能對自身消費權益進行有效的保障呢?
消費者權益保護不應當只在315,而是在每一天!

我國的消費投訴電話是12315。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曾透露,調查顯示只有70%的城市居民知道“12315”。有個部級領導買的商品出了問題,不知道怎么辦,找到張茅,才知道是工商總局管消費投訴。
而且,12315投訴電話推廣了這么多年,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就是熱線太熱,打不進去。張茅自己也承認,工商系統內部檢查12315的時候也打不通。現在統計12315投訴總量的時候,工商部門其實對數據也“發虛”,因為有些投訴相關部門并沒有接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去年3月份,工商總局建設了12315第一期互聯網平臺并正式開通。只要關注微信12315公眾號,就可以網絡投訴。上線僅9個月,網絡平臺就解決了38萬件投訴,效率非常高。
但這套系統還存在許多漏洞,有待改進升級!
比如,同電話一樣,投訴時消費者需要提供商家名稱或者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但消費者往往很少記得商家的準確名稱。而且,有的洗衣店、小飯館根本沒有證照,在工商的市場主體系統里查不到,無從投訴。
這些問題,把消費者攔在了投訴的大門外。
首先,還是應該借助技術力量。據了解,工商總局即將上線二期互聯網投訴平臺,將增加電子地圖功能,消費者點擊購買地點后,工商系統將通過大數據,在線處理舉報。
其次,相關管理部門要切實承擔起市場監督作用,及時處理投訴信息,依法處理不法商家,從法治層面跟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

第三,還要盡可能地把消費者的投訴變成強有力的威懾。比如,繼續推進企業投訴公示試點,將企業被投訴的情況經由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以后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或選擇服務時,可以提前查詢。如果發現這個商家有多次被投訴的經歷,或者是解決投訴特別不給力,就要多留個心眼。同時,還要發揮媒體的作用,及時曝光這些被投訴的企業和商家,讓全社會共同監督。
最后,消費者自身要提高維權意識,對黑心商家不妥協,積極的參與到打假維權的行動里。
希望,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該只是企業公關在315當天的一次大考,應該成為所有商家時時敬畏的一條準則。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