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滴的融資史
滴滴于2012年9月在北京正式上線,從2012年至今,一路走來在一級市場融資23次。
2012年7月,滴滴獲得天使投資人王剛的數百萬人民幣投資,7月10日成立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經過3個月的準備與司機端的推廣,9月9日在北京上線。當年12月,滴滴打車獲得了A輪金沙江創投300萬美元的融資。
2013年4月完成B輪融資,經緯中國及騰訊投資1500萬美金。滴滴快速占領打車市場,據當年10月艾瑞集團發布的打車軟件行業報告:滴滴打車占市場份額59.4%,超過其他打車軟件市場份額之和。
2014年完成C輪、D輪融資,約8億美金。2014年3月,滴滴的用戶數已經超過1億,日均訂單量達521萬,是當時中國移動互聯網日均訂單量最大的平臺。也正是2014年的3月,滴滴與優步在中國市場第一次相遇了:2014年3月12日,優步在上海召開發布會,宣布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于是一場“燒錢大戰”也拉開了帷幕。
與中國其它消費互聯網領域的競爭一樣,網約車業務發展初期的打法就是圍繞兩個字:“燒錢”。優步的強勢入場讓滴滴感到了危機,自兩者在中國市場正面交鋒以來,瘋狂發放補貼及價格戰就成了這場戰爭的主基調。在快速燒錢的同時,雙方也在拼命地拉融資以填補資金的耗損。
從2015年到2016年8月前,滴滴融資了8輪,一路融到了G輪,僅2016年就融了5次,其中還包括戰略融資和債券融資。最后,這場燒錢大戰在2016年8月以滴滴收購優步中國而告終。
在這以后,從2016年8月至2021年,滴滴又融資了近10次。據滴滴招股書顯示,其去年總收入約合216億美元,虧損約16億美元。但今年第一季度,滴滴已扭虧為盈,盈利約合8.4億美元。
二、背后的“國家隊”
值得注意的是,從滴滴的融資史可以看到,滴滴的背后有大批國資背景的投資方。
(標紅為國資股東)
滴滴的融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2012年~2014年早期發展階段;
- 2015年~2016年網約車大戰階段;
- 2016年~2021年IPO前階段。
在第二階段,國資股東給了滴滴巨大的支持。而且網約車的出現改變了出行市場的格局,對于滴滴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來說,股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成為其最終得以順利并購優步中國的重要因素。
三、股權分散,創始團隊還能掌握控制權嗎?
經過這么多輪融資,滴滴最大的股東是誰?滴滴到底是誰的滴滴?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7年以后投資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軟銀,上市前持有滴滴21.5%的股票,是滴滴的第一大股東。那么滴滴是不是成了孫正義的滴滴了呢?
不是。這就像前幾年有自媒體說阿里是軟銀的,騰訊是南非報業的,百度是美國人的一樣,混淆了財務權益和投票權的概念。實際上這些公司都是通過AB股——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設計,在股份被稀釋的情況下把握住公司控制權的。
AB股即A股每股具有一個投票權,B股每股有多票投票權(一般每股為10票),按照B股10票來算,A股:B股=1:10。普通股東持有A股,創始人持B股,來保障控制權。
就在6 月 28 日,上市在即,滴滴宣布向高管突擊增發 66,711,066 股股票激勵,其中 70.8% 歸屬程維(滴滴CEO), 24.1% 歸屬柳青(滴滴總裁),剩余歸屬其他高管。
按照定價,增發激勵約合人民幣 240 億元,其中程維約 170 億元,柳青約 58 億元,此舉幫助程維持股從 2.9% 提升至 4.2% ,柳青持股從 0.3% 提升至 1.4%。包括程維、柳青、朱景士在內的三人管理層共計掌握公司 59.5% 的投票權。
所以滴滴的控制權依然在創始團隊手中。
股加加總結:
- 公司發展壯大,在融資的過程中股權被稀釋,創始人可以通過AB股——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設計,把握住公司控制權的。AB股的主要特點就在于投票權比例不同,不論是中國的BAT,還是美國的Facebook等公司,創新經濟公司的創始人都是通過這種方式應對股權稀釋的問題。
- 股權生命線——51%相對控制權:公司法103條規定,股東大會作出決議,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滴滴管理層擁有59.5%的投票權,實際上已擁有了公司的相對控制權。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