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來到了“貨”的時代。
作者/葡萄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今年,抖音電商崛起了。
一組數據佐證。抖品牌白皮書顯示,21年初,抖音上的旗艦店數量為6000+,到6月份時已經提升到12000+。在今年1月份的抖音搶新年貨節,抖音電商達到了208億的總成交額。
在抖音“興趣電商”的扶持下,越來越多商家開始入駐抖音,開始了在抖音直播帶貨。借助抖音日活6億的流量,很多新品牌在抖音上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打響品牌聲量,還有一些傳統品牌也借助抖音重新翻火,延續新的品牌生命力。
與抖音上的熱鬧景象不同,淘寶卻逐漸冷清。一方面,多年前誕生于淘寶的“淘品牌”漸漸消失在銷量榜單上,被傳統大牌或新品牌取代,另一方面,受限于逐年漲價的淘寶流量費,品牌開始舍棄淘寶,投入到流量轉化率更高的平臺。
淘寶的流量往抖音遷移,品牌從淘寶走向抖音。
一、淘品牌向左,抖品牌向右
曾幾何時,淘寶為品牌商們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諸多品牌從淘寶借力,做大做強,擁抱全國的消費者。而如今,電商進化出新的形態,流量從淘寶出走成了必然之勢。
當我們談論“淘品牌”時,我們在談論什么?其實品牌并不區分平臺,一個好的品牌大部分都是多平臺運營。我們在這里討論“淘品牌”和“抖品牌”,更多指的是品牌對平臺的傾向性,即品牌商更側重在哪個平臺做流量。
對于品牌商而言,淘寶和抖音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營銷模式。
“淘品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電商早期,淘寶扶持了一大批電商品牌,比較知名的有韓都衣舍、茵曼、御泥坊、膜法世家等,一度霸占著電商的銷量榜單,它們的成功證明了電商的無限潛力,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模式。
然而,在2013年之后,淘寶的各大銷量榜單上已經顯見這些品牌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傳統的線下大牌和層出不窮的新品牌。
早期“淘品牌”的出圈證明了淘寶電商的成功,也為品牌商打開了電商的大門。傳統品牌從線下往線上遷移,靠著多年積累的品牌影響力,很快在線上建立了穩固的根基。另一邊,一些淘寶模特也開始自創品牌,如雪梨的CHIN、張大奕的BIGEVE BEAUTY等。
可如今,裂帛、茵曼、韓都衣舍等曾經紅極一時的“淘品牌”都已逐漸沒落了。越來越多品牌開始“出淘”,在流量越來越貴的當下,日活6億的抖音顯然更有吸引力。
抖音建立起了一套新的品牌營銷模式。在淘寶,如果要開啟一個新品牌,困難程度比起幾年前要大很多,但在抖音,新品牌卻可以在短短幾個月就打響聲量。
據一個電商專業人士透露,淘寶的流量轉化率遠遠低于抖音。商家在淘寶花3千推廣費,大概可以得到3萬的收入,但在抖音,收益能達到驚人的十幾萬,品牌商們不得不減少對淘寶的投入,爭奪抖音的流量紅利。
品牌在淘寶營銷,必然會參與帶貨直播。然而,淘寶的直播越來越中心化,被兩大主播壟斷話語權,為了在直播中得到滿意的宣傳效果,品牌商往往要支付高額的“坑位費”、“傭金”和“商品折扣”,幾乎是在虧本賣貨。
遠川商業評論中曾提到,大主播對價格的打壓已經影響到了品牌的價格體系,品牌自營店和線下的分銷商對此叫苦不迭。此外,品牌信任度也受到損傷,商家虧本售賣,但消費者反而信任主播、質疑品牌商家,品牌失去了自身的話語權。
當類目越來越多、商品越來越滿,如今的淘寶更像一個超市貨架,商品齊全,卻不能為品牌商提供自由的表達空間,不利于品牌的長期建設。

與之相對的,去年才成立的抖音電商剛好彌補了淘寶的不足。
和淘寶的貨架電商模式不同,抖音主打“興趣電商”。在淘寶,消費者先是產生需求,再進行搜索和購買,依賴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固有認知;但在抖音,消費者從沒有需求到產生需求,依賴的是新品牌的心智沉淀。
確定了走電商路線之后,抖音為商家入駐提供了完整的流量閉環。品牌商家可以從商家自播、達人矩陣、營銷活動和頭部大V四個部分,充分打造品牌聲量。抖音正處流量紅利期,只要運用得當,新品牌可以利用抖音實現從0到1,老品牌也可以重新翻紅。
淘寶限制了品牌,而抖音能夠為品牌實現“品效合一”,達成銷量和品牌傳播的雙目標。
二、抖音“重塑”品牌邏輯
現在是短視頻和直播的時代,也是“抖品牌”的時代。
以前是人找貨,在抖音上是貨找人。通過短視頻投放,精準找到潛在的消費人群,建立心智,消費者本來不想買,卻因為產生了“興趣”而跳轉下單購買。
抖音的優勢在于可以沉淀消費者的心智。在抖音,商品傳播的特點是場景化,短視頻和直播都呈現一個具體的場景去展現商品,直觀展示商品的功能和優勢,并且在短視頻一兩分鐘的時間內,將品牌的故事和形象注入到消費者心智中。
抖音的興趣圈層非常細分,個性化的商品可以找到潛在的需求人群,為品牌產品研發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據了解,抖音在各個類目BD大量招募品牌進場,通過抖音的算法,對應的產品可以精準投放到相應的圈層。

新摘制圖
新品牌入場抖音,借達人、KOC、名人直播間和營銷活動擴大影響力,最后流量導回商家自己的直播間和店鋪,完成整個流量閉環——流量的終點是品牌,明星或達人沒有能力操控品牌。
比如在直播上,抖音延續去中心化的算法,通過算法分散大主播的流量,消解KOL話語權,避免了主播獨大而品牌淪為附庸的情況,因此,品牌自身的生態不會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自由度更高。
在抖音,流量不用追逐明星,而是追逐“好用的商品”,這套邏輯無論對于品牌方還是抖音平臺本身都是有利的。
對于品牌方而言,只需專注品牌建設,專注產品賽道的內容競爭;對于抖音平臺來說,達人更像是抖音的“員工”,在抖音“撈錢”,而品牌商更像抖音的“客戶”,為了獲得流量而付費,會給平臺帶來可觀的收益。
不以達人為中心,而以商品為中心,品牌和平臺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化。
三、迎來“貨”的時代
如果說互聯網電商重塑了人、貨、場,抖音則重塑了一個“貨”的時代。
對品牌而言,從0到1簡單,從1到10卻十分困難,要想保證長期的傳播效果,就需要把產品做好,增加產品研發的投入,而營銷去泡沫化、轉化率更高,那么渠道投入也就相應減少;對于抖音的達人來說,當個人的影響力降低,品牌不會搶著把貨送到達人手中,反而達人可能拿不到好貨,要向品牌求貨。
“主播下降,好貨上升”,互聯網向商品敞開懷抱,那么品牌的策略也要發生改變,互聯網投放更加關鍵。
老品牌在渠道投放上有不同的邏輯,比如海瀾之家為線上專門開拓黑鯨、海瀾優選等子品牌,將線上和線下業務作區分,一方面吃到了電商的福利,另一方面又不破壞原有母品牌的商品體系,保護了品牌生態,線上線下兩手抓。

而負面例子就是拉夏貝爾(La Chapelle),拉夏貝爾作為曾經在線下開設9000多家門店的“中國女裝第一股”,卻在最近爆出因資不抵債而申請破產的消息,不免令人唏噓。其失敗的一大原因就是沒有重視線上品牌的經營,線下不斷擴張店面,線上卻在“賣吊牌”,消耗著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有趣的是,拉夏貝爾在申請破產之后,對品牌有情懷的消費者們卻開始在直播間“野性消費”,但短暫的回暖也難以挽救下滑的大勢。
電商洪流之下,老品牌商們要么坐上時代的列車,要么被時代拋棄。
新電商時代,是品牌聲量的時代。這就不得不提到新品牌代表完美日記,完美日記一開始就成長于線上,在小紅書等各大平臺宣發,屬于“先有聲量,后有產品”。品牌聲量有了,再輔之以創新的產品,最終成長為人們口中大熱的“新品牌”。
在公域流量時期,品牌需要想盡辦法獲得流量,才能把貨賣出去,獲得聲量;如今抖音的私域流量越來越成熟,聲量傳播不再是難點,產品品質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在抖音上,產品從生產到使用的過程,都可以成為營銷傳播的素材,這些場景的背后是品牌邏輯,換言之,抖音讓品牌變得透明化,全方位展現在公眾視野。當品牌向大眾敞開,品牌的平臺推廣邏輯也隨之發生改變。不是去把預算投給達人,而是投給自己的賬號和直播間,品牌自己做“達人”。
如今已經有很多品牌在抖音上建立了自己的直播間,24小時直播或輪播,一些大品牌甚至建了幾十個直播間,根據旗下的商品門類或者不同的門店,專門進行直播,比如雪中飛就在抖音開了幾十個號,每個賬號都加足馬力做營銷。

點金手創始人豐年在新榜“抖音變現萬人大會”上分享過一個觀點,或許能解答品牌商做出這些動作的原因:短視頻、直播的一個缺點是無法保證復購,用戶只能看到內容后下單,這部分的營銷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承接后續的長尾效應,抖音為品牌提供了自己的陣地,當品牌在抖音上把自己的商家賬號做到位,那么投放給達人營銷的流量,最終可以回流并沉淀到商家自己的賬號上,實現復購和流量閉環。

營銷去泡沫化,意味著品牌需要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去打造真正的好商品、好品牌。
可以預見的是,一個真正屬于“貨”的時代即將來臨。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