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外賣的是商業和需求,但讓外賣大戰如火如荼的是互聯網和O2O。2014年餐飲O2O領域有一系列大事件發生,大眾點評入股餓了么,創立10年的飯統網宣告倒閉,百度開始發力外賣等;同樣的事情有做得早的,也有做得晚的;有失敗了的,也有艱難支撐的,還有一路高歌猛進的;相對小眾的美餐網也曾風光,而今又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原因到底是什么?外賣O2O的難點和痛點在哪?
外賣網站的商業模式無非傭金和服務費,美餐網的模式就是收取10%~20%的傭金,于2011年初上線,到2014年3月美餐網宣布完成B輪融資并推出新版本,但用戶對新版的抵觸情緒較高;而據爆料實際上該項目方向有變,目前團隊主要做團餐工作餐,有用戶反饋菜單也很久未更新。不過品途網發現,美餐網的官微仍在每日更新,而置頂的微博是年初的工程師招聘廣告,但其微信公眾號(服務號)近一年來沒有推送任何消息,只在2013年11月完成了微信認證。
從歷史的眼光分析原因必然是錯綜復雜的,排除一切外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美餐網的最大失誤體現在以下三點,以此為例說明做好外賣O2O至少需解決好這三大問題。
慎打價格戰,服務是本地化的核心

公開資料顯示美餐網2011年起家于北京,從趙驍的母校中國傳媒大學開始發展用戶;2012年2月新覆蓋天津、廣州兩所城市,用戶數1萬;第四季度加速擴張,幾乎在一個月內新增加了3所一線城市;然2013年基本無大動作,至今服務范圍為北京、天津、廣州、上海、成都、深圳 6個城市。
但搶占市場的代價是瘋狂的燒錢,據去年品途專欄作者的撰文分析,美餐在2012年底推出“7元午餐”(每單的現金補貼為6元,餐廳分擔1元),用于商家和消費者的教育成本預計高達300萬;餓了么當時也在補貼,但額度較低;最近百度外賣又在京城上演補貼大戰,免配送費且下單立減6元,每天2單。實際上外賣平臺靠燒錢聚集人氣短期內有效,但真正給商家、平臺帶來的價值有限且難以估量。
價格戰也許能成為電商企業的“殺手锏”,但對于O2O來說未必,在市場還未成熟的初級階段,燒錢越多的后果通常是死得更快;那么做好O2O的核心就是服務,保證好服務質量才能快速聚攏用戶和商家。同時,O2O具有強烈的本地化屬性,其落腳點在線下,而線下區域、人群的差異導致模式的復制、地域的擴張變得艱難,這也是O2O不如電商那樣能迅速覆蓋全國的根本原因。
做好產品設計,用戶體驗是第一

作為一款互聯網產品,其流程設計不合理,細節考慮不到位等都會傷害到用戶體驗,美餐做的是很大眾的事情,但做出來的產品看起來卻很小眾,至少筆者發現有明顯的不當之處:
1沒有安卓版:美餐做App也算很早,但距2012年3月美餐發布iPhone客戶端后過去了2年,安卓版還沒有上線,IOS版也只更新了一兩次。毋庸置疑,安卓設備的市場普及率遠高于IPhone,如果人群定位較高端那也無妨,可連沙縣小吃都覆蓋到的美餐網定位可能是中高端嗎?他們的這種做法很讓人費解,而最可能的原因是沒有精力去做或者漸漸放棄了該項目。
2定位誤差:從網頁版看,用戶首次使用只能一步步選擇所在的位置,且地圖模式無法查看;手機版雖然可以定位,但因為使用的是谷歌地圖,大陸用戶的體驗非常糟糕,經常出現無法打開和加載慢的問題;另有部分用戶反饋有定位偏差這類嚴重的失誤,餐飲本身受時間和地域局限很大,而外賣對時間的緊迫性要求又高,出現超過3公里的偏差幾乎就沒辦法了。
3操作復雜:美餐為了設計的美感和界面的簡潔卻導致各種操作復雜而不方便,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比如看餐廳菜單必須得一頁一頁翻,雖然頁面設計精美并還原了線下翻翻看菜單的動作,但畢竟線上和線下環境有別,最重要的是需求變了!在線上,大多數用戶是懶的(懶得出門吃飯必然是一種懶),他們只想用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完成吃飯這件事,雖然美餐號稱這么做,實際上他的做法卻是背道而馳的。
既然要做O2O,線上的用戶體驗是必然要用心考慮的,而產品是決定用戶體驗好壞的核心;不過美餐也非個例,畢竟沒有完美的產品,用戶體驗也是不斷優化的過程,只是美餐不該在這方面有嚴重的失誤;另據品途網了解美餐網還沒有設PM(產品經理)的職位,大概是CEO也兼做產品,這本亦未可厚非,但也不值得提倡學習。
提高運營效率,服務好商家才有戲

據了解,美餐的后臺系統端對于商家是可選而非必須的,如Web端后臺、短信平臺等,幾次體驗來看,部分商家并沒有直接使用美餐的系統,用戶通過美餐網下單后,美餐會再向商家下單并確認是否可送,這也導致用戶的等待時間相對延長了。在美餐下單從創建訂單到等待結果的時間一般是8分鐘,而在大眾點評或淘點點下單,1分鐘內就會收到商家的反饋(電話確認)。
再次嘗試下單后成功了,但商家沒有聯系我進行確認;之后就是漫長的等待,從制作到最終午餐送到手中的時間是50分鐘,而通過百度搜索該商家的電話并讓朋友電話訂餐,同樣的過程只花了20分鐘。
據此揣測,商家對于電話訂單是優先處理的,至于像來自美餐網這樣的網絡訂單一是需要抽成給網站,而餓了么使用服務費的方式,巧妙地避開了這個問題;二是帶來的訂單量不夠導致商家積極性不高,此前有調查數據表明,重視外賣業務的餐廳平均每天送餐數為40~50份,那么每天至少要為餐廳帶去20單的生意才能被商家視為重要渠道。
美餐網對商家需求沒有把握好還體現在:以深圳為例,未開放菜單接口,商家更新菜單必須先通知美餐,拿到新菜單后由他們錄入系統,這就導致上文所說菜單久未更新的情況。

不過要與商家系統打通是非常困難的,據說使用餓了么后臺系統的商家也不到一半;但很多外賣平臺網站單純希望解決消費者的需求是不恰當的,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最終要靠商家來解決而不是這個網站,如果對商家的控制力不足或無法長期吸引他們,最終消費者的需求也不能被很好地滿足。正如O2O需要線上線下的協作,要以互聯網方式做餐飲O2O平臺須同時把握好商家和用戶的需求,忽略一方的需求都做不起來,當然目前更多的情況是市場上有太多產品針對C端而忽視了B端,缺乏真正同時滿足好B端和C端需求的產品。

其實,美餐網有過一批忠實的用戶,在微博上的粉絲互動率也很高,只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當產品不管成熟而不顧體驗瘋狂燒錢過后,用戶耐性漸失,商家也很快流失,美餐網收獲的也許是喧囂后的疲憊與無力感。外賣O2O道阻且長,有時候不是方向錯了而是做錯了;做好外賣O2O的第一件事是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一定的用戶壁壘而不是盲目燒錢擴張。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