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濟的特點之一是,馬太效應,大者恒大,贏者通吃。
所以,我經常勸人,想入就趕緊入局互聯網市場,遲了,就真沒什么肉可吃,湯都不可能有。這就如現在的網絡廣告投放市場,幾乎都是頭部企業,或已經做了很多年的有一定根基的企業,鮮有新入局的企業能夠做久做大的。
像基礎教育培訓行業,新入局的想要搶得一定份額,沒有幾個億的投放根本砸不動市場盤子,那些只投幾千萬就想拿下市場的,最后都被市場拿掉了,白白浪費幾千萬。
那為什么會這樣呢?今天我們主要聊聊這個。
第一個原因:現在才入局的企業,直接面對的是,早已昂貴的流量成本。比如,5年前,一個獲客成本是10塊,那現在已經50塊,那么5年前投入100塊能有10個資源,現在你投100塊,卻只有2個。
通過這個對比,也就能直觀的看出,為什么入局要趁早。晚入局的,基本上都忍受不了高昂的成本,而早入局的,只要持續堅持,并控制好投產比,基本不會有太大問題。
第二個原因:就是互聯網本身的原因了,即互聯網本身的結構性特征,決定了互聯網經濟本質上就是“贏者通吃”。
比如,我們在電腦上,用百度搜索某個關鍵詞,90%的人也就只看第1頁的10-15個結果,而后面的,可能上百萬上千萬的頁面,是沒有人看的。
如我在電腦上搜“中國app數量”,我們正常可能看第一頁就知道答案了,但實際上百度為我們抓取了1個億的搜索結果。由此看,互聯網的確很強大,但又有什么用呢?百度這框架設計,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只會看排在前面的。
而排在前面的就那幾個位置,位置資源能不稀缺么?而一旦稀缺,成本自然就越來越貴。最后這個稀缺的資源,只能是被極少數企業擁有。
所以,像我們做競價或者SEO,為什么一直強調,要搶排名,就是這個道理。
再比如,我們現在的手機app使用,中國app數量如上截圖所示,早已超過了400萬款,但我們每個人經常使用的很少超過35個,因為我們的手機就那么大屏幕,我們不可能看得了太多的app,因此,最終決出的也就是那35款常用app是真正的贏家。35個/400萬個,是萬分之0.0875的幾率,同樣是很殘酷的競爭。

因此,只要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一直是現在這個樣子,那么,大者恒大、贏者通吃的局面就不會改變。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所在城市有100萬人口,你的競爭對手,通過營銷裂變或其他加人加群方式,用幾年時間積累,鏈接到了全城21萬人(想要鏈接21萬人,即進入600個同城群,平均350個人/群,加群方法并不難,而如果要將這21萬人加到手機上,也只要70部手機,每個手機加3000人,一個人管理10部手機,也只要7個人),請問,未來還有誰能競爭得過他呢?——這并非理論。你想做,就能做到。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維維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