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選擇分期買手機的中國年輕人,可能遠比你想象的要多。2020年雙十一期間,購買手機消費者中的65%使用了3期或以上的分期付款。

而今年另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有接近70%的90后和00后使用過信用卡分期,其中,近30%的90后和近20%的00后,將分期付款用在了購買數碼電子產品上,遠高于其它消費品類。

比信用卡滲透率更高的是“花唄”等電子支付平臺。根據支付寶公開的信息,中國每10個90后中有4個在用花唄消費。
早在2017年的618,天貓手機專場開場1小時時間內,就有接近半數的交易使用了花唄分期。

有段子說,人生最痛苦的就是iPhone丟了,分期還沒還完。而從使用分期的人數乘以這件事的概率,可以肯定這樣的段子每天都在真實發生。
表面上看,把大幾千的手機拆成每個月幾百塊的分期,還不用付利息,簡直就是薅資本家羊毛。
但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報告顯示,分期服務可以為商家帶來20%-30%的交易轉化率。
還有國外類似花唄的服務商曾披露,支持分期付款的商家客單價平均增長60%以上,單個客戶的客單價甚至能增長200%。這也就無怪乎現在幾乎所有主流品牌都在推廣免息分期服務了。而要說用免息分期來提振銷量、擴大營收的這套玩法,玩得最明白的還是iPhone。

“富人低調用華為,窮人分期買蘋果。”這是前兩年流傳很廣的一句玩笑。

價格動輒上萬的iPhone,一直以來就不是誰都能買的起。以至于曾發生過賣腎買iPhone的社會新聞。再后來風靡一時的校園貸平臺,也主要是用分期購買iPhone來吸引新客戶。

在中國,iPhone無疑是和分期付款關聯最緊密的產品。
而在蘋果官方推廣24期免息分期之前,iPhone在中國正經歷一段不小的低谷。

2017年的X和2018年的XS提升了iPhone整體售價,其中iPhone XS Max售價更是突破了人民幣1萬元。頂配差不多夠買兩臺同年發售的華為Mate 20 Pro皇帝版。

蘋果漲價的另一面,是華米OV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品牌正在崛起。2018年華為差點讓蘋果丟掉全球手機市場第二的位置。2019年,他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更是翻四番都追不上榜一的華為。

在此背景下,蘋果親自下場在官網和直營門店大力推廣iPhone免息24期分期購機。

在這之后,2020年他們在中國市場實現逆襲,并在2021年市場占有率達到15.3%的歷史最高點。高增長的背后固然有華為失去高端市場、iPhone 13降價等眾多因素,但分期政策肯定也是功不可沒。

而且在國外,蘋果借分期服務獲得的好處更多。比如在美國,蘋果正計劃把分期免息全部集成到Apple Pay中,這樣,就可以用蘋果自己的分期產品,買蘋果的電子產品。這生意真是讓庫克玩明白了。

要知道,2020年全美92%的移動支付交易發生在Apple Pay上,而分期服務的加入無疑將進一步鞏固Apple Pay的市場地位。
另外我們能看到的是,國內市場除了iPhone,類似華為、三星等旗艦機型售價較高的品牌,都已經推出了官方的免息分期購買方式。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丟iPhone,而是iPhone丟了,分期還沒還完。那我要是丟了以后不還分期,蘋果是不是就吃虧了。還真不是,吃虧的是銀行或花唄,以及你自己。

辦理手機分期要用信用卡或花唄。用戶在簽訂分期協議并拿到手機時,金融公司會先為你墊付手機的全款。所以后面你不還錢了,廠商一毛錢損失也沒有。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和花唄會從手機全款中扣除一小筆費用作為服務費。

需要注意的是,蘋果華為這種品牌擁有相當強的號召力,金融機構與他們合作,會獲得穩定且優質的新客源。所以有時候也會做一些賠本賺吆喝的事情。
當然信用卡或花唄也不是慈善家,他們的想法是用手機分期綁定用戶,迫使你每月至少在還款時使用和關注它們,這樣用戶很可能會用它來進行其它消費,借機從其他地方掙錢。之前校園貸幫學生免息買iPhone,打的也是這個主意。

總之你要相信,金融機構最擅長的就是算賬,就算你不在乎自己的信用記錄而去賴賬,它們所獲得的好處,整體算下來也是要大于手續費的損失,以及潛在的壞賬風險的。
所以在分期盛行的今天,我們可以低成本的體驗昂貴的產品,但也很容易背負上了我們無法承擔的債務。
消費無疑是件快樂的事,這世上沒有花錢的不是,不過我們在享受消費帶來的愉悅感的同時,更要對自己的收入情況有清醒的認知。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大環境,有錢,也悠著點花吧。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