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集團201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主要是當時處于業務擴張階段,對資本有迫切需求。
如今京東集團已發展壯大,京東零售、物流、數科與健康四駕馬車并駕齊驅。此刻選擇二次上市,除了受國內、國際資本市場政策影響,以及行業上市與回歸浪潮影響以外,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在行業現有局勢下,企業自身的戰略發展問題。

另一方面是在現有資本市場環境下,企業自身的投資者關系、企業估值以及市場流動性問題。
募集戰略布局資金
第二上市之前,京東集團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線上商品零售平臺,其戰略布局的重要板塊包括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數科與京東健康等均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必須依靠龐大的資金量,才能建立規模優勢并搶占市場領先地位。

(1)京東零售
自2004年1月推出自營模式零售網站,京東零售一開始的運營方向是通過從供應商處采購貨品、進倉管理并最終實現終端銷售。
該模式的優勢在于保證貨品質量與倉配服務質量,為京東集團早期的品牌效應打下良好口碑。然而不足之處在于,該模式下采購貨品占用了大額現金流,進倉管理對京東的庫容、周轉與倉管能力提出挑戰,整體業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或將形成增長瓶頸。

2010年10月京東零售推出開放平臺業務以補充自營業績。根據GMV指標,京東2019年實現GMV20,854億元人民幣,增幅同比達24%。反觀友商平臺,阿里巴巴2020年實現GMV70,530億元人民幣,增幅同比達23%。
阿里巴巴的銷售規模是京東集團的3.4倍,兩者的同比增速卻保持相當。拼多多2019年GMV取得10,066億元人民幣的成績,增幅同比達113%,增速十分迅猛。

阿里2020財年截至2020年3月31日,從電商平臺另一關鍵指標用戶增長數的角度來看,京東集團2020年一季度新增活躍用戶數超過2,500萬人,略低于2019年四季度旺季的2,760萬人。
阿里巴巴2020年一季度新增726萬人,拼多多新增4,290萬人。從GMV與用戶增長規模兩個指標中不難看出,京東作為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前有阿里巴巴大體量與高增速的壓力,后有拼多多高增速與強用戶增長的威脅,急需通過拓展用戶渠道來打開用戶增長空間,實現銷售規模的進一步擴張。

2019年9月京喜作為一個獨立的社交電商平臺出現,在京東集團主站多次開展大秒殺讓利活動,同時布局線下京東便利店等渠道,以此多輪驅動配合,爭取下沉市場份額,從拼多多的用戶市場里爭奪用戶增長率。
該戰略部署不僅需要對低線城市用戶進行營銷教育、通過讓利補貼來培養用戶消費心智,還需要繼續投資于低線城市的物流基礎設施以保證履約能力。
2020年初,京東集團成立了眾郵快遞,后續改名為京喜快遞,旨在為下沉市場戰役配套物流服務。

對于京東集團而言,提升GMV與用戶增長是一場不得不打也必須打勝的戰役,急需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以充分施展,解除后顧之憂。
(2)京東物流
京東物流在2017年分拆成子事業部之前,累計完成多次融資,包括海外上市募集資金主要用途也在于自建與完善物流體系。

京東物流目前正從企業物流轉型至物流企業定位,未來需要打造全面智能的存貨管理系統、訂單管理系統等提升供應鏈競爭力,提升產業效率,最終成為全球領先的供應鏈物流企業。
轉型過程中,首先,京東物流面臨整合自身能力與外部業務的內在困難。京東物流的外部業務主要來自于一體化供應鏈服務與非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前者主要是合同物流與第三方平臺客戶配送,后者主要是冷鏈與京喜物流服務。

這兩塊外部業務在2019年貢獻收入占比僅有22%與16%,與承接京東集團內部業務產生的收入占比62%仍有很大的差距。對于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合同物流的單個客戶金額僅28萬元人民幣,第三方平臺客戶配送的比例與京東集團第三方平臺的規模不甚匹配。
對于非一體化供應鏈服務,京東物流的冷鏈倉庫規模與京喜日單量仍很小。其次,京東物流面臨著物流行業競爭對手沖擊的外在障礙。
從收入層面,2019年京東物流實現收入498億元人民幣,行業巨頭順豐同年實現收入1,122億元,中國郵政收入432億元以及韻達快遞收入346億元。

從業務總量層面,中通快遞在2019年實現121億件包裹量,奪得行業之冠。京東物流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著眾多行業競爭對手,現階段仍需要投入強大的資金來推動技術創新與促進轉型,打造品牌效應。
(3)創新業務
京東智聯云平臺在2019年建立,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及云計算領域。這些領域共同構成京東集團的技術策略,對于京東集團未來打造供應鏈科技產業鏈,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對于創新業務板塊,京東集團給予了較高的前景預期,然而創新業務板塊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本,一方面用于支持研究開發支出,另一方面用于助力市場開拓成本。
京東集團在零售、物流與創新業務三大板塊均有資金投入需求,而通過京東集團的現金流量表,如表3-2所示,可知每年的投資現金凈流出大于經營現金凈流入。若不進行第二上市股權融資,將難以滿足業務擴大戰略布局的資金需要。
提升估值
京東集團回歸港交所,一方面增發股票融資用于京東零售下沉市場拓展、京東物流轉型與京東云平臺研發,另一方面,第二上市對于互聯網中概股有更加深刻的意義。

根據投資者認知假說與流動性假說,京東集團的總部與產品市場均在中國境內,中國的投資者對其盈利模式體驗更加真切,對運營情況更加清晰,對未來前景更有信心,進而對京東集團的投資意愿更加強烈。
香港第二上市拓寬了京東集團的潛在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群體,緩解資本市場與經營市場脫節的狀況。
在港股股票與美國ADR可自由轉換的前提下,國內投資者對于京東集團的投資偏好將會提升港股市場交易量,進而對美股股價形成正向的指導作用,對提升京東集團的市值具有正向效益。

同時,根據信號假說,京東集團回港第二上市的融資宣告,也是向投資者傳遞公司正在橫向與縱向戰略布局與高速發展過程的利好信號,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目前第二上市具備雙重股權架構的公司股票尚未成為港股通標的,但業內普遍看好這一趨勢,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同時,港交所是滬港通、深港通的關鍵樞紐,對于選擇在香港第二上市回歸的互聯網中概股納入滬港通、深港通的交易范圍,業內同樣報以積極看好的態度。

一旦被納入滬港通與深港通,中國境內的投資者也有資格交易中概股股票,京東集團的融資渠道將大大拓寬,促進整體估值提升。
增強流動性
港交所是全球重要的股權融資市場,每年的股權融資額在全球各大交易所排名領先。
根據港交所發布2019年全年報告,港交所2019年收入163億港元,凈利潤94億港元,雙雙創歷史新高。

京東集團選擇在港上市,一方面看中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增強京東集團的整體交易量。
另一方面根據市場分割假說,由于兩地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差異,第二上市可以規避美國納斯達克單一市場的波動對股價帶來的不利影響,穩定京東集團的股價波動率。

2020年以來,美國新冠疫情日益嚴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在兩地股權可自由轉換的前提下,京東集團可以有選擇權在不同資本市場之間調配股份,減少新冠疫情給美國資本市場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香香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