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傾一生之力,讀經典好書,寫有厚度的文字,過有深度的人生。大家好,我是杜豆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我整理撰寫的關于新媒體的學習筆記,《新媒體講堂錄》系列的第一篇:你真的懂什么是新媒體嗎?。
你真的懂什么是新媒體嗎?
1
你真的懂什么是新媒體嗎?
如果我問你:“你知道什么是新媒體嗎?”
你多半會不以為然地說:“ 這有什么稀奇的?我們天天都在聽呀,什么新媒體文化,新媒體思維,新媒體創意等等,太熟悉了!” 網絡上查查,保準出來一大堆冠以新媒體定語的詞兒。
但新媒體究竟代表著什么?很多人其實都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并不見得真的弄懂它的定義。
新媒體是一種新的媒體嗎?是超越了我們現有的報紙、雜志的一種媒體嗎?
想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就要來探索一下新媒體概念的來龍去脈了。
2
“新媒體”這個概念,人們最愛引用的定義來自美國《連線》(WIRED )雜志。它的定義很簡單“ ALL FOR ALL”,翻譯成中文就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這個定義得到廣泛認同,原因是簡單明了,一針見血地戳中了新舊媒體之間的本質區別。
新舊媒體之間有什么樣的本質區別呢?
舊媒體是兩分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截然分開。比如報刊雜志,你不是作者,就是讀者。但新媒體不同,它是多對多的傳播,你即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可以實現雙重身份的統一。比如,你在網上可以發表言論,也可以瀏覽閱讀,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新媒體形式。
這意味著,
新媒體是能夠對大眾提供個性化內容的媒體,傳播者和接受者成了對等的交流者,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也可以進行個性化交流。它是微型的、社會化的、即時的、海量的、共享的。
但“ALL FOR ALL”,這個對于新媒體的定義還是過于抽象寬泛了。
所以,也有學者這樣定義新媒體:
“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
“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形態。”
這樣的說法,就具體清晰多了。
新媒體概念
3
新媒體的定義有了,但這個“新”到底指什么呢?
千百年來,有兩只“順風耳”、一對“千里眼”,突破時空,迅速獲得遠程的準確信息,一直是人們的夢想。
自從摩爾斯發明了電報,貝爾發明了電話,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馬瑞發明了攝影機,以及廣播、電影、電視的出現,人們曾經的“異想天開”已經開始逐一實現。
上個世紀,新媒體可能是照相機、攝影機、膠片、幻燈片等等技術上出現的媒體形態。通過電訊模擬信號,讓信息傳播瞬息萬里,插上翅膀飛到你面前。看電影、看電視、拍照片、拍視頻、錄音樂等等,都因為新技術的出現而變得異常方便。這種“新媒體”擺脫的是印刷傳播的束縛,開辟的是便捷高效的空中通道,能夠隨時隨地實現全球傳播。它不再像印刷傳播那樣讓人去找信息,而是將信息推給人。這種新媒體,我們現在一般稱為“電訊傳播”。
但不管怎么神奇,過去的新媒體,也不過都是模擬形態的。如今的新媒體,已經成為完全不同的數字化媒體。
它的“新”,就體現在它是基于網絡和數字技術的媒體形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互動傳播。
什么是互動傳播?
互動傳播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能提供以交談方式來處理多種功能的信息傳播活動。其中的多種功能,指的就是將各種數據和文字、圖形、動畫、音視頻信號通過電腦組合,并進行互動,實現捕捉、操作、編輯、存貯、 交換、放映、打印等等功能。
互動傳播和過去的印刷傳播、電訊傳播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是信息技術高度網絡化下的產物,它具有主動性、參與性、交談性和操作性的特點。過去,人們只能被動接收信息,傳播者則積極推送信息給受眾;而互動傳播卻讓人們可以自己主動去探索信息,輸送信息,交流信息,甚至生產信息。
由此,新媒體的形式,就會呈現出這樣三個狀態:
第一個是
新媒體終端。比如,電腦、手機和平板等這樣的終端設備。
第二個是
新媒體應用。比如,微博、微信、手游、網銀等軟件應用。
第三個是
新媒體內容。比如,網絡小說、公號文、網絡視頻等。
4
新媒體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
每天我們刷微博,看手機文章,聽網絡電臺,瀏覽網上信息,微信交流,購物,寫評論,甚至買菜、做飯都可能會用新媒體來輔助。
理解新媒體,已經不再是高精尖人士專業范疇,而成為我們普羅大眾的必備之技能。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