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 在估計沒有哪個行業或者公司敢說互聯網與自己無關,當年王健林非常豪氣地和馬云下了一億元的“賭注”,如今也在發展萬達電商,中國響當當的“煙草大 王”褚老晚年創業種植“褚橙”通過互聯網獲得巨大成功,最近柳傳志柳老也轉型農業,正募集各界互聯網大牛策劃“柳桃”的營銷方案……互聯網不是年輕人的 專屬,褚老、柳老這些前輩依然在探索,互聯網與組織規模無關,街邊的賣煎餅的都可以通過微博賣向全國。小米、雕爺、余額寶等等案例都已經說爛了,依然不 乏有企業忙碌于傳統行業而行走在互聯網的邊緣。互聯網到底帶來哪些改變?我想從傳統的“4P營銷理論”的角度談談互聯網帶來的變化。
“4P營銷理論”屬于學院派,營銷課堂必須講解的一個經典理論。是菲利普·科特勒在1976年提出的一套營銷策略組合即:
產品(Product):注重開發的功能,要求產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產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價格(Price):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產品的定價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渠道(Place):企業并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絡的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系是通過分銷商來進行的。
促銷(Promotion):企業注重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如讓利,買一送一,營銷現場氣氛等等)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費者或導致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
(學院派延伸理論較多,相應的還有4Ps、6P、7P、10P、4P+3R理論等等)
相比于高大上的學院派理論,互聯網從業者們創造的則是另類“逼格詞匯”:
極簡主義,用戶體驗,快速迭代、免費增值、O2O、移動支付、自媒體、微信營銷、粉絲經濟、社群營銷……
互聯網時代下的傳統4P理論到底有哪些變化?
一、產品:從功能轉向人的需求,根本在于提供優質服務和體驗
傳統產品的市場邏輯是按照物品功能展開,而互聯網是圍繞人的需求展開的,“產品功能”不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壁壘,也不再是消費者訴求的核心,極致的用戶體驗、便捷的服務才是產品核心。
從計劃經濟的盲目生產到市場經濟看重物品功能性再到互聯網時代強調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產品體驗,產品已經不再是企業單方面“意淫”,而是有用戶共同參與。真正的的產品經理是企業的目標用戶。
二、價格:差價無優勢,情懷可以賣出高價
在 80年代從一個地方買進物品高價賣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被定義為“投機倒把”,在市場經濟開放后,靠商品的差價去賺錢成了企業普遍的商業模式。商品差價模式 因為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時代,信息透明化,差價已經無優勢。聚餐、看電影、買衣服……在網上一搜,同類價格產品目不暇接,用戶考慮的是服務怎么樣。
當眾多手機廠商都在搶占中低端市場時,老羅卻選擇了中高端市場,“如何讓用戶都用到一款很好的手機,那就是將4000元的手機買3000元”,雖然老羅手機賣得不怎么樣,但依然太多人給他面子,給出的這樣一個價格,買的是他的情懷。
三、渠道:意義何在
渠 道為王的時代只屬于信息不對稱的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與消費者距離幾乎為零,通過渠道壟斷市場的企業正面臨艱難轉型。五格貨棧創始人潘定國就有這樣一個 觀點:用戶可以直接到我們網上購買產品,我們不需要渠道,也不需要經銷商,因為這個中間渠道是沒有意義的,為我們的用戶創造不了價值,用戶和商品直接面對 面的對接,他們的關系就是高度的對稱。
互聯網時代開啟的是零渠道模式,當全民都在熱議如何做好O2O時,再談渠道已經顯得尷尬。
四、促銷:不再是簡單廣告而是與用戶深度互動
促銷的本質是溝通,企業發出信息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從而引發消費者購買。自媒體時代讓任何一個個體都可能成 為一個品牌,信息傳遞不再受資源限制。基于大數據的用戶畫像描繪可精準投放企業廣告。一個微博或者公眾號就可以是企業客服中心……幾乎每個企業都受益于互 聯網帶來的這些福利。互聯網時代促銷不再是采用短期傾銷、降價等手段直接把商品銷售出去,也不是簡單地在微博、微信上發個促銷廣告,而是建立與用戶的關系 并用心去經營維護。
當 傳統廣告還在滿天飛時,小米社區已經積累上千萬米粉,每天上百萬人圍繞“小米”有談不完的話題。同樣的各種正式、非正式的“果粉”論壇幾乎每天都在討論這 款神級產品,討論不盡興還提供線下體驗店。當傳統電視節目還在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制作一檔不知道觀眾是否喜歡的節目時,羅胖借助自媒體幾乎以零成本的方式聚 集了幾百萬用戶,他要做的就是每天與用戶聊天,講用戶想聽的內容。
眾多企業未來營銷轉型必定面臨這樣一個挑戰,如何組建自己的社群生態,如何與用戶深度互動,如何在社群生態中沉淀品牌價值。
說 通俗一點,互聯網讓企業有機會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在哪、用戶反饋怎樣,以此調整策略迅速做出反應。互聯網帶來的是一場變革,思維和行動變革,而移動互聯 網更是加速了這場變革。所謂的競爭已經不是“我要打敗你”或“用規模效應霸占市場”的形態了,而是“你不做/做不好的事我來做”,行業不斷細分,一批人專 注于做好某個領域的事是必然趨勢,專注于用戶的需求,專注于產品體驗和用戶服務。
傳統終將被顛覆,而“變”是永久的法則。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