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媒體喜歡討論中國與外國的價格,尤其是與美國的價格進行比較,所以下面討論下絕對價格和相對價格時,是以美國為例。
第二節談到一般人比較價格的時候,是基于個人的經驗進行評價,即一定要有個熟悉的價格參照系,才能感覺和評價價格的高低,所以人們往往采用絕對價格比較。絕對價格就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不同貨幣轉換為同一貨幣。人們要比較中國的價格和外國價格,自然而然會將國外的價格轉換為人民幣價格,因為中國人只熟悉各種商品的人民幣的價格,而對于國外貨幣表示的價格是沒有什么經驗。比如說美國的汽油價格便宜,就是跟國內汽油價格比較而得出的。順便這里談下我剛到洛杉磯自駕游的一些觀察。來美國之前,被灌輸的是美國油價便宜,衣服便宜、食品便宜,人工貴等等,腦子一直這個印象,實際上第一次外面吃早餐就感覺價格的昂貴了,2大一小吃早餐,花了27美元。洛杉磯租車后第一次加油,最低檔油88號汽油,3.9一加侖,貴的也就是4.3一加侖,看數字似乎很便宜,但一換算成人民幣,就是7元到8元左右一升,跟國內92號汽油的價格差不多甚至還貴。不過加州的油價確實貴,到了中部州之后,油價就便宜了很多,一般2.3到2.9。其實在這個過程就存在著價格感覺的反差,在加州的時候看到3.7的油價就覺得好便宜好便宜了,后來到了亞利桑那,2.7都覺得貴,2.3才覺得差不多。就是第二節說的,評價價格高低很多時候就是人們經驗的感覺,跟收入跟是否買得起沒有關系。
將人民幣轉換成美元,現實中采用的是按照每天波動的購匯匯率進行轉換,因為中國貨幣不是自由兌換的貨幣,匯率存在一定的扭曲,有人認為人民幣高估,有人認為人民幣低估,但你要用美元的話,就得按照這個匯率換美元。當然中國人到美國消費,肯定按照換匯匯率進行轉換,也得按照這個匯率進行價格比較。不過這種方法只能對商品價格進行微觀比較,難以得到對整體綜合物價高低的全面認識。
而另一種所謂的轉換匯率,是聯合國國際比較項目ICP得到的絕對購買力評價PPP,絕對購買力平價主要體現了長期的均衡匯率。從原理上看,購買力評價是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綜合價格對比。中國2018年GDP大約是90多萬億人民幣,按2018年的平均匯率計算的GDP是13.11萬億美元,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是25.10萬億美元,大約3.5人民幣相當于1美元。按照購買力評價標準,人民幣低估了,以前美國一直壓人民幣升值,估計是參照了購買力平價。從購買力平價看,美國一般物價水平是中國一般物價水平的3.5倍,感覺比較靠譜。當然,購買力評價存在很多缺陷,比如選擇的一籃子商品和服務,質量可能不能對比等等,這不是本文討論的。
所以,從絕對價格看,無論是按照官方匯率還是購買力平價,美國的綜合物價都高于中國,所以賺人民幣的中國人,到了美國消費會感覺好多東西非常昂貴,比如外面吃個快餐,既吃不慣又很貴,剛開始都會感到肉疼,因為每個剛到美國的中國人會習慣性地把美國商品的價格轉換成人民幣價格。
考慮到很多人不懂得綜合物價,一般價格水平等概念,這里再次稍作解釋,物價一般水平是成千上萬種實物商品和服務商品的平均價格,不要把眼睛只盯著那幾種絕對價格比中國低或者差不多的的商品,這些商品只不過是成千上萬種商品的極少數而已,成千上萬種商品中的大部分商品價格高于中國,有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比中國高得遠遠不止3.5倍,有些商品價格會低于中國,但綜合起來美國商品和服務價格高于中國。當然,那些喜歡炫耀的自媒體不大會讓大家了解這些,他們盯著大型超市(沃爾瑪、山姆、Costco等)的某些食品,主要是那些分量很大的,最低檔的豬肉,最低檔的雞蛋,最廉價的雞肉、最普通的牛奶等等,經常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上炫耀,獲得一幫無腦者附和喝彩。記得去年中國蘋果之類漲價比較厲害,也有人曬美國的蘋果多便宜,今年沒人曬了,因為美國的蘋果實際并不比中國便宜。而今年豬肉漲價兇猛,曬豬肉最主流了,蔬菜在美國相對來說是比較貴的,比如大白菜1美元元一磅,中國青菜至少2美元一磅,等等,卻很少見自媒體曬。
當然必須承認,從支出比重來看,普通食品在美國的價格確實不高,加之很多美國人并不講究吃,吃飽就行,吃花不了多少錢。而且有些地方快餐相當便宜,比如山姆、COSTCO有快餐賣,最便宜熱狗1.50美元含不限量續杯碳酸飲料,披薩一片大概是1.8元等等,即使換算成人民幣,你也不會覺得貴,這吸引了一些不大富裕的人去那里吃飯。普通高熱量食品的廉價,喜歡甜食,加上我猜測很多廉價食品中含有豐富的激素,造就美國一個奇特的風景——眾多的超級胖子。我曾感慨我在美國一天所見到的超級胖子,比我在中國一輩子見過的普通胖子要多得多。對于美國這種飲食習慣,我稱之為簡單粗暴的飲食(墨西哥飲食稍微精細些)。有時候我想,如果美國人像中國人那么吃飯,估計窮人的比例要增加不少。
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當有人說美國某些東西貴時,某些人會做聰明狀說,人家賺的是美元,換算干啥。這些人沒有理解,要比較就要有直接的價格參照系,否則怎么知道價格高低呢。就像我第二節說的,你到一個經濟落后地區,你看到的甲魚價格非常便宜,因為你在跟你常住地的甲魚價格比,你只會想到甲魚真便宜,買幾只帶回去,誰考慮甲魚在當地是非常非常昂貴的,然后說”上帝,盡管比我那里價格便宜很多,但在這里是十分貴的,我不能買,買了可能會傷害當地人的自尊心”。
當然,這些人其實就是想說美國物價就是便宜,不能說他貴,否則跟你急。他們說的有沒有道理呢?其實是有道理的,只是他們想不到這個道理在哪里而已。他們想提及的所謂便宜的價格就是相對價格。相對價格其實就是物價相對于收入的價格。相對價格遠遠比絕對價格要復雜多了,原因在于商品價格差異極大,而且收入差異同樣很大,用哪個區間的收入與價格對比都有相當明顯的缺陷。在統計學上,就是太分散了,以至于沒有一個指標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要研究相對價格相當復雜,我就不從微觀的角度談相對價格,而從宏觀的角度談相對價格。
這里涉及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些大家非常熟悉的概念。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美國比中國富裕多了,我想沒人有異議吧。那么我們不去談那些大家不大了解的高大上什么高科技、軍事力量啊之類的,只考慮從生活的角度,如何體現出一個國家比另外一個國家發達呢?發達國家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活水平高。這樣就簡單了,在相同收入的情況下,如果甲國可以比乙國購買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假設各國商品和服務質量上沒有差異),或者甲國能購買到同樣多的,但質量比乙國購買的好的商品和服務,或者甲國購買了與乙國一樣多的無差別商品和服務之后,還有收入剩余,等等這些條件滿足,就可以說甲國就比乙國發達,生活水平高。
上面說了那么多,其實就是發達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的相對綜合價格低于發展中國家,所以他能夠購買到更多的、質量更好的商品和服務。這樣看來,談論所謂的相對價格就沒啥意義,因為美國的相對綜合價格必然低于中國的相對綜合價格,否則就是中國比美國發達了。
在一些自媒體曬國外價格的評論中,還會看到一種奇葩的看法。比如有人在美國一家中餐館吃飯,一個蓋澆飯,花了20美元+2元小費,有人說挺貴的,某奇葩說別人賺美元的,中國這個分量的蓋澆飯要30元人民幣,不貴。我想,如果換成韓幣,這個奇葩是不是要說美國吃個蓋澆飯簡直像不要錢。還有些更奇葩的,居然會說美國收入3000美元和中國人收入3000元等同。如果一定要判斷下中國多少人民幣月收入的生活水平相當于美國3000美元月收入的生活水平,平均來說,我估計1萬元人民幣月收入的國內生活水平大致相當于美國3000美元月收入的美國生活水平,國內1萬元一個月收入如果想在美國生活的話,那基本是赤貧階層。不過,對美國稅收怎么收搞不清楚,因為一般談及美國收入都是毛收入,而中國人說收入是可支配收入(各種稅費在發工資時就代扣了),兩者還是有較大的差別的。
下圖是某超市促銷食品
雖不是有機雞蛋,但屬中高檔雞蛋。
沒去看實物,個頭到底多大不知道。看起來似乎不錯,比快餐店的便宜些。
這是葡萄,可能就是國內講的提子,美國的葡萄都不用吐皮。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維維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