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快手發布2022年三季報:
公司實現營收231億元,同比增長12.9%,高于市場預期;凈虧損27.12億元,同比大幅收窄。
快手虧損雖然在收窄,但資本市場并不認可。
2021年2月以來,快手股價已暴跌87.37%,市值蒸發1.5萬億港元…
互聯網退潮時代,數億老鐵也挽救不了快手的墜落。
壹
2021年2月,快手登陸港股,成為中國“短視頻第一股”,股價當天暴漲160%,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當時市值僅次于騰訊、阿里、美團、拼多多。
一周后,快手股價繼續大漲,股價一度突破400港元大關,市值最高達到1.7萬億港元,但它的輝煌永遠定格在上市。
截至2022年11月22日收盤,其股價僅剩50.25港元/股,距高點暴跌87.37%;市值2161億港元,足足蒸發1.5萬億港元…
快手市值暴跌,首先因為上市時股價嚴重高估。
2020年全球各大經濟體普遍流動性過剩,資本市場全面狂歡,各行各業巨頭都漲了一遍。快手作為中國短視頻第一股,自然會被爆炒。
快手IPO發行價定在每股115港元/股,對應市值5000億港元,定價還算謙虛。
但當時市場極度繁榮,有140萬人搶購快手,最終將其股價炒到400港元之高,快手或許也看不懂這種瘋狂…..
2021年春節后,因為流動性收緊預期和互聯網強監管等原因,中國互聯網公司股價巨震,騰訊、阿里、美團、快手等互聯網巨頭集體迎來漫長陰跌。
1年多來,騰訊、阿里、美團股價普遍大跌超60%,快手跌幅達到87.37%,相當驚人。

如果說市盈率僅10幾倍的騰訊、阿里是被反壟斷殺估值,那持續巨虧的美團、快手就是典型的擠泡沫。
快手與抖音被視為中國短視頻雙雄,但相比盆滿缽滿的抖音,快手在變現上一直乏力。
財報顯示,2019—2020年,快手分別實現營收391億、587億、810億;凈虧損分別為196.52億、1166.35億、810.82億元、780.74億元,快手甚至因此成為《財富》中國500強“2021年虧損之王”。
今年前三季度,快手實現營收658.9億元,凈虧損121.44億元。
可以看出,快手這些年一直處于巨虧狀態,只是過去被高增長掩蓋了這一切。
當互聯網高增長時代過去,裸泳的都感受到了寒氣。
三季度,快手總營收231億元,環比增長6.6%,三大板塊—線上營銷服務(廣告)、直播、其他服務(電商)在總營收占比分為50.1%、38.7%和11.2%。
其中,廣告收入為116億元,環比增長5.3%,主要由于暑期用戶流量和廣告投放增加,尤其是電商商家的投放。
直播業務收入為89億元,環比增長4.5%;
其他服務收入為26億元,環比增長22.1%,主要由于電商業務增長。
可以看出,快手最重要的廣告、直播業務增速已大幅下滑,處于微增狀態。曾經的頂梁柱直播業務,更是從2018年占比91.7%一路下滑至38.7%。
快手引以為傲的用戶數據方面,三季度平均日活躍用戶為3.63億,同比增長13.4%;平均月活躍用戶為6.26億,雙雙創新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快手二季度日活已達3.47億,三季度環比僅增長了0.5%,用戶活躍度明顯觸及天花板。
對于一個告別高增長的行業和公司而言,回歸樸素的估值體系是必然選擇。
貳
以往互聯網公司普遍無盈利焦慮,只要維持高增長即可。
經歷了2021年互聯網監管、股價暴跌的洗禮,快手終于一改佛系態度,開源節流努力扭虧為盈。
首先縮減的便是巨額銷售費用,眾所周知,互聯網平臺引以為傲的日活數據普遍靠營銷拉動。
比如快手,2019年其銷售及營銷開支為98.65億元,2021年暴漲至441.76億元。
2022年開始,快手全力節流,今年銷售及營銷開支為87.62億元,同期縮減22.3%,快手稱主要是有節制及更有效地控制用戶獲取及留存成本。
此外,其員工福利也在縮減。
快手員工福利一直很豐富,在中國互聯網企業中遙遙領先:三餐免費供應、下午茶免費、在公司附近租房每個月補貼2000、買房還有無息貸款優惠。
2021年底,快手已宣布調整員工租房補貼,并取消免費下午茶和免費三餐。

當時,快手還被曝整體裁員30%,且裁掉的多為薪資水平100萬以上的員工。
后來被快手員工確認傳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區域大批直營商務要么接受調崗,要么離職。
不過互聯網裁員收縮是普遍現象,這背后是時代的轉身。
過去1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互聯網和樓市遙遙領先,催生了阿里、騰訊、美團、千億房企等巨頭,堪稱創富神話的夢幻時代。
我們曾靠這些行業完成經濟崛起,如今已不再適用。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后,虛擬經濟的脆弱性表露無疑:繁榮的中國互聯網其實是建立在國外技術基礎上的。
華米OV的手機,BAT、美團、抖音的APP,都需要西方的芯片、存儲器、軟件來支撐。
所以,高歌猛進的互聯網只能稱為模式創新,而非科技創新。
痛定思痛后,以高端制造、AI、大數據等行業為代表的科創公司才是未來,這從互聯網巨頭股價墜落也能看出端倪。
但未來互聯網經濟作為基建般的存在,未來仍占有重要地位,社交、移動支付、電商等等的需求都還在,但再想賺取高額利潤就難了。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