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以CPI為首的通脹指標開始一路上躥,豬肉價格更是一飛沖天,各路學者不禁開始擔心,“滯脹”是否又要重出江湖?

何為“滯脹”
所謂“滯脹”,即停滯性通貨膨脹,簡單的說就是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從歷史發展來看,“滯脹”其實是一種特殊的階段,這還得從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說起。

1960年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高失業率總是伴隨低通漲率,即通脹率與失業率是負相關的,而這種關系就是菲利普斯曲線。直到20世紀70年代,全球發生經濟危機,失業人數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脹率更是高達兩位數。由此,“滯脹”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般來說,物價上漲離不開三個方面:需求好、供給少、錢多。而在滯脹環境下,需求通常較差,因此主要是供給和政策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經濟產能被負面的供給震蕩而減少,比如中東地區沖突再起,造成石油價格上漲;二是不當的經濟政策以及經濟時滯,例如央行放水過度,過度管制商品價格等。
為何色變?
因為,“滯脹”不是一個好東西。

在滯脹環境下,物價上漲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同時推高生產成本;對于生產者來說,產品本身就不好賣了,成本再升高,企業生產的意愿就會大幅減少,從而導致失業率進一步上升,企業甚至會面臨破產倒閉,整個經濟呈現衰退的趨勢。
同時,“滯脹”不好對付。



對付滯脹,央行很難依靠單一的貨幣政策來消除,因為采用緊縮貨幣政策,如提高利率,企業經營成本加大,經濟就有可能更加蕭條,甚至引發倒退;若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雖然刺激了經濟增長,但又會引發惡性通貨膨漲,整體來看左右為難,只能采用綜合療法。
我們“滯脹”了嗎?
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中,這無疑是“滯”,沒錯;同時今年以來,CPI逐步走高,最新數據已突破3%,意味著“脹”,也沒錯,難怪大家開始擔憂“滯脹”。
不過“滯脹”其實也分著三六九等,關乎正不正宗,純不純粹。典型的“滯脹”應該是經濟出現明顯下行,而物價全面持續上漲。而我們這一輪物價上漲的核心動力是豬價,雖也是成本推動價格上行,但并非“豬油共振”,除了豬價外,其他如工業品價格卻整體低迷,因此并非典型的“滯脹”,我們把TA稱為“類滯脹”,對整體經濟影響相對較小。
結語
縱使“滯脹”來臨,我們也無需色變,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滯脹”也自隨風而去。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liubaili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