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創業大街正吹著寒風。我在車庫咖啡小坐,雖然還有外地初來的創業者來搭訕有沒有遇見投資人,但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如今自稱的新身份是“博物館看門大爺”,他對《天下網商》記者說:“參觀者多,創業者少。”
創業博物館于9月中旬悄然迎客。2011年4月7日,車庫咖啡開業;2018年3月22日,蘇菂發朋友圈聲明,他已退出車庫咖啡,下一步他計劃把所持有的價值約1億多元的車庫股份捐贈給中關村人才協會(非營利性社會團體),以NGO的形式做一個記錄創業者歷史的博物館。
創業博物館頭頂瀛海威時空logo,腳踏四通基石,左邊一扇金山1988年創業之初的小黃門,右邊一扇聯想誕生于傳達室之時的暗紅色的門,當然這四件都是復制品。蘇菂說,如此混搭,為的是留下歷史,希望年輕人來到這里有所思考。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當年占據中關村總產值半壁江山的四通,90后創業者已經很少有聽說了。

創業博物館大門
三十米外斜對面即是七年前蘇菂一手盡心創辦的車庫咖啡,四層小樓依舊,不過這一切再也與他無關。“明明一流的精神旗幟卻被做成了二流的商業,我不玩了。”他在朋友圈寫道。
現在要做的,在他看來是等七老八十了回憶時都感到了不起的事,那就all in 去做。今年蘇菂剛踏入不惑之年。
事了拂衣去,說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精神面對物欲侵蝕和復雜商業世界劇變時最后的抵抗。
二次別離
為什么退出車庫咖啡?蘇菂談了兩點。 一是車庫旗下的孵化器運營管理公司、教育咨詢公司、投資管理公司等都做的還可以,估值基本都在1個多億,但核心精神丟了。 二是他在研究了宗教和世界上的百年企業后發現,能夠長存的組織形態一定有精神層面的東西在支撐,尤其是商業,更需要一名領袖式的人物全心全力為之投入,并解決好傳承和利益分配問題。而他的能力和心態都不足以用商業的方式做好它。 做商業心有不逮,那么構建一個精神家園也是個優質的理想寄居地。蘇菂的另一個創業項目“You+國際青年社區”,他在其中的身份已變更為顧問。 蘇菂對創業博物館的思考,第一部分是科技編年史,把過去30年間對科技有貢獻的企業,包括被人遺忘的企業,統統刻在青石板上;第二部分是老物件、創新產品和影像;第三部分則是創業故事,這里只求打動人,無關成敗,亦無關大人物小人物。 目前創業博物館三大部分的內容還在不斷完善中。老物件的陳列,如apple2電腦、磁帶、錄像機、聲卡、漢卡等等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這些老物件主要來自蘇菂本人收購和收藏家捐贈,據蘇菂說他在這上面已投入三四百萬元,不過他仍感到惋惜,“能收來的都不是最好的,很多好東西花錢都收不到了。”
創業博物館展出的apple2電腦

車庫咖啡大門
車庫往事
2011年車庫咖啡開張時,創業大街還叫海淀圖書城。在電商的沖擊下,圖書城破敗蕭瑟,人跡寥寥,倒是再早幾年前冒出來的餐飲店、小販攤點等業態,增添了些人流。 車庫咖啡是全球第一家創業主題咖啡館,2011年9月的一天,中關村管委會領導前來調研,蘇菂提出了改造海淀圖書城為早期創業投資一條街的建議。 雙方想法不謀而合。2014年6月12日,這條只有220米的短街正式掛牌:中關村創業大街。 據產業園區行業新媒體“園區界”報道,園區界曾與中關村創業大街策劃人交流,對方表示他們當初選址于此就是因為蘇菂——車庫咖啡的靈魂人物在這里。蘇菂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美國一家孵化器的創始人來創業大街參觀交流,直呼“不可思議”,這事在美國至少要干二十年,中國政府執行效率高,兩三年就把這條街變成了創業大街。 創業大街最輝煌的時刻卻在蘇菂離開以后。 201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
2015年,大批正在創業的年輕人聚集在車庫咖啡

夜間在咖啡館歇息的創業者
精神家園
三年前蘇菂突然離開創業大街,但這不代表他對車庫從此就置若罔聞。 蘇菂告訴《天下網商》記者,三年來他一直在思考一個有車庫精神的模式和方向,他還考慮過在車庫咖啡內辟出塊空間來,建一個小型的記錄中關村創業歷史的博物館。 他的離場也帶走了一批車庫老同學。李新義于2012年從西安來到車庫咖啡,在他心里,曾經車庫就是他的家,蘇菂是大哥。李新義長年泡在車庫咖啡,一面啟動自己的創業項目,一面同兩名在車庫認識的創業伙伴做互聯網公司獵頭的工作,賺點生活費。他早已習慣這種生活,不過如今他更喜歡來創業博物館。 今年年初,還有多名車庫老同學來找蘇菂。他們都說,車庫的人情味兒少了,蘇菂這才決定重啟辦創業博物館的計劃。 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得到諸多朋友的支持,如今創業博物館內刻著四十名初始捐贈人的名字。“我找到了一個100倍于車庫曾經精神的模式和方向。”蘇菂說。 另一面,車庫咖啡旗下的孵化器、創投、咨詢等板塊正在往精細方向發展,孵化器向全國擴張。2018年3月19日,蘇菂宣布退出車庫咖啡三天前,“車庫咖啡”搜狐號發布了一則招募車庫咖啡孵化器城市合伙人的公告,文中提到,孵化器的功能是“挖掘和整合創業者、政府、產業、資本、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社會資源,打造高成長性的創新創業平臺”。 金錢永不眠。 創業大街車庫咖啡內已不復往日人滿為患,店里的人說,用于路演的LED屏已很久沒有打開使用過。距車庫幾十步之外的3w咖啡館,收銀臺前也看不見排長隊。資本寒冬去了又來,創業咖啡熱了又涼,惟有絡繹不絕的游客喁喁前行。 時代變化太快,如今徐小平、雷軍等投資人已站到臺前,各大投資機構紛紛成立投研團隊,搶占先機。如果說當年創業咖啡熱起來憑的是極客精神,今天創業進入專業化時代,順其性,應其時,有商業模式的項目才能贏得投資者青睞。蘇菂似乎未看清這一點。 車庫精神過時了嗎? 蘇菂常常感懷于90年代初那批企業家,比如他的朋友、創業博物館捐贈人北京聯眾總裁鮑岳橋。90年代從事UCDOS開發時,鮑岳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花了1000塊錢,在《電腦報》投放了八分之一版廣告,沒想到收獲了總額2萬元的郵局匯款單,那種純粹的、發自內心的高興在今天的創業者臉上是很難看見的。蘇菂說,那一代企業家更看重產品能產生多大的社會價值,能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至于金錢——那只是創業的附屬品。 還在運營車庫咖啡時,蘇菂曾拜訪北京龍泉寺。他感到意外的是,進龍泉寺不收門票錢,燒香免費自取,中午還提供免費素齋。一段思考后,蘇菂頓悟,龍泉寺看似所得甚少,卻收獲了有緣人心靈的歸屬,也獲得了諸多社會資源,從三間小房子發展為大寺廟。 在220米的創業大街上,生生死死反復上演,蘇菂見慣了太多。如今他借鑒寺廟的思路建設創業博物館,希望建成一個追求精神極致的處所。 “建設這里,希望能夠為我們回憶曾經的歷史,也希望能夠留下現在年輕人的樣子,也希望這里能成為創業者的精神家園,更希望能夠守護這些精神的存在,希望到這里的你能有所獲得,有所思考。” 我還是不可免俗地問,創業博物館如何可持續發展? “心在就一定能找到方法。”蘇菂回答。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竹子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