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武志紅 ,作者武志紅主創團

武志紅.
資深心理咨詢師,看見心理創始人,得到熱門專欄作者,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博:@武志紅。現于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武漢等11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
小年說:面對選擇,很多人都有難以抉擇的時候,陷入糾結。在作者看來,向別人征求意見其實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表面上是在詢問別人建議,但實質上,是希望聽到更多支持自己的聲音。推薦給你,靜夜思。
為什么有人總在問你建議,卻不聽你的?
來源:武志紅 | ID:wzhxlx
作者:和小畏
你是否會特別害怕做選擇呢?
比如該從事哪一個工作、要選擇哪一個伴侶?
經常會拿不定主意,害怕自己選錯,感到焦慮不已。
于是不停地詢問身邊的人。
但常常越問心里越亂,變得更加不知所措。
相反,有些人卻總能在做選擇時,表現得果斷自信。
我們通常會認為,一個人有能力做選擇,是因為知道的信息多。
但,在心理學看來,關鍵在于你是否足夠尊重自己的感覺。
你或許對這個答案有些驚訝,不急,先來看今天故事。
-01-
沒有答案?
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答案?
這天,好友小狄同時收到了2份工作的offer,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眼看兩邊的人事都在催他給答復,他的內心也越來越焦灼了。
兩份工作都和小狄的設計專業相關,待遇差不多。
A工作離家遠,工作內容和他的專業更匹配,不過經常會加班。
B工作離家近,和他的專業關聯度稍弱一些,但工作相對輕松。
在此之前,他已經問了好幾個人,多數人都建議他選B。
小狄表示,自己依然沒有絲毫頭緒,于是問我的建議。
我并不了解他行業內的詳情,考慮到大部分人都希望輕松些,所以我也建議他選B,通勤時間短,同時工作壓力也少點。
然而這時,小狄卻和我強調,A工作的發展更有前景,還有很多別的優勢。
幾輪對話下來,我的建議都被他委婉地反駁了。
這時,我突然意識到,他其實心里面有了答案。
于是,我話鋒一轉,說:“我想到了,建議你選A工作。”
小狄納悶,為什么我態度變得這么快。
我表示:“我覺得你心里面已經選A了。如果你真的沒有自己想法的話,聽到這么多人建議選B,理應當就能做出決定,然后不再糾結了。”
小狄想了下,點了點頭。
“你對行業的了解肯定比我多,就按自己想法選唄”,我鼓勵他。
“可我總擔心,自己的感覺是錯的……”
小狄依然糾結。
-02-
難以做決定,是無法相信自己感覺
為什么小狄明明自己心中有了答案,卻還要去問別人的建議呢?
這看起來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
但稍微留意身邊,就會發現,有不少人也會如此,會帶著答案去尋求建議。
這也常常會讓給建議的人感到納悶:為什么我給了建議,你卻不聽我的呢?
那是因為,這部分人對自己的感覺,往往是不夠自信的。
表面上是在詢問別人建議,但實質上,是希望聽到更多支持自己的聲音,從而給自己力量去做選擇。
問題也出在這里。
無論自己想選哪條路,外界一定都會有支持的聲音,和反對的聲音。
做選擇的關鍵,依然在于一個人對內心感覺的把握。
那,是什么讓小狄難以相信自己的感覺呢?
說到這,他說起了小學選周末興趣班的情景。
小狄喜歡跆拳道,但爸媽認為,去報作文課或者奧數課對成績更有幫助,所以大力建議他去報后者。
幾番爭論之下,他還是執著地選擇了跆拳道。
然而一次訓練中,他不小心把腿弄傷了,幾個月都要拄拐走路。
每次看到小狄一瘸一拐的樣子,爸媽就會反復地說:“早就說了讓你別去上,這下好啦,路都走不了了!”
并且,一旦小狄的數學或者語文成績沒考好,也會被嘮叨:“早就告訴你,應該去報作文和奧數,看吧,現在成績越來越差了!“
聽到這樣的話,小狄心里既委屈,又自責。
好像一切的錯,都在于不該去選自己喜歡的跆拳道。
類似的經歷還有很多,每逢小狄要試著自己選擇,爸媽就會拋給他很多令人焦慮的問題:
- 你能保證這個一定好嗎?
- 萬一選錯了怎么辦?
對于一個孩子而言,這些問題顯然是答不上來的。
時間長了,在小狄心中形成了2個觀念:
1. 如果一個選擇,后面出了任何差錯,就說明沒有選對
2. 一旦跟隨自己的感覺,卻選錯了,就會受到無情的批評與挖苦
在這兩種觀念的裹挾之下,每次遇到選擇,他就如同被擠壓在夾縫之中,難以呼吸。
小狄變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越來越多事情,選擇直接聽爸媽的。
如果爸媽拿不準,就去聽別人的意見。
即使遇到自己特別想選的,小狄也不會直接說,而是通過詢問別人的意見,來獲得更多支持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選擇隱藏在多數人的意見之下。
這樣一來,盡管選項出錯了,那也是別人的錯,他不會受到責怪。
說到這,我們就能發現:
一個人對于自己感覺的不確信,是源于對“選錯”的恐懼。
-03-
去愛犯錯的自己
這種對“選錯”的恐懼,根源在于內心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我無法去愛犯錯時的自己,甚至極度厭惡這樣糟糕的自己。
這樣的想法使得他對于“選對”極度執著。
糾結的小狄依然拿不準,又去問了好哥們大劉的意見。
大劉一個性情灑脫、做事爽快的人,并且他十分了解小狄猶豫的性格。
大劉直接就說:“這還用想嗎,就按你的想法做好啦!”
“可是,萬一……”小狄糾結。
“選錯就選錯咯,人總會犯錯的嘛!”
大劉是一個做決定從不拖泥帶水的人,但這并不是因為他能未卜先知,能夠精準選對,而是他更能接納自己的犯錯。
在3年前,大劉經歷了和小狄相似的時刻,他計劃和朋友合伙做起了旅游區民宿的生意。
在下決定之前,他也有過短暫的猶豫,畢竟任何創業都會有風險。
但因為自己喜歡民宿產業,所以還是堅持去做了。
后來遇到了疫情,加上著急經營不善,生意大受打擊,他也賠了不少錢。
在旁人看來,大劉選錯了。
但大劉并沒有因為這次創業失敗而認為自己很糟糕,而是理解為:失敗是因為自己對民宿行業的了解有限。
選錯看似是偶然,但其實是必然。
就像網購衣服一樣,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尺碼,喜歡何種布料,那么選到不合適的衣服是必然的。
正因為選到了不合適的,人才會更加了解什么是合適的。
每個人的選擇能力,都是在一次次“選錯”之中去提升,慢慢去接近“選對”。
這也是大劉與小狄形成差距的主要地方。
大劉并沒有責怪自己的決定,反倒是為自己能夠在不確定性中,敢于做出選擇而自豪。
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心態,他能夠在每次“選錯”之后依然堅持下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比如,這次的失敗經歷讓他知道了民宿行業存在哪些風險,有哪些細節會影響營收等。
這樣的信息了解越多,他下一次成功的概率就更大。
那些有判斷能力、敢做選擇的人,其實都像大劉一樣,ta們也都是普通人,會判斷錯誤,但最大的區別在于——
Ta們愿意去愛犯錯時的自己,愿意陪著不完美的自己慢慢成長。
大劉的行動方式,同時也揭示了另一種做選擇的方式:
比起選“對”,更重要的是去做讓自己成長的選擇。
-04-
聽從感覺,做能讓自己成長的選擇
當外部世界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唯一能夠指引我們方向的,就是內心的感覺。
我建議小狄選A工作,其實還有一個細節:
我觀察到,他在分別介紹這兩份工作時,神情是不一樣的。
當說到A時,他的表情是放松的,偶爾會露出一絲笑容,語氣也是順暢的。
而談到B工作時,則眉頭會皺起來一些,笑容也消失了,而且說起來還有些結巴。
這些微表情,其實反映了,小狄內心深處的感覺——對A是更喜愛的。
而聽從內心的感覺去做選擇,有3重意義:
① 克服困難的可能性更大
以小狄為例,A、B兩份工作必然都會遇到未知的困難與挑戰。
但可以確定的是,當他更喜愛A時,必然克服困難的決心與力量會更大一些,所以獲得好結果的可能性也會更大。
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意思是,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有喜愛之情,這種喜愛,就像是良師一般,指引你度過難關。
② 更能發展自我的力量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個想法、愿望,就是一股生命力,當這個想法能夠被看見,并且付諸行動,意味著一股生命能量活出來了,相反,當我們把它壓在心底,這股力量就會死掉。
這種區別就像小狄和大劉兩人的不同狀態一樣。
因為長期壓抑真實的自己,小狄做事情會非常謹小慎微,猶豫退縮,自我的力量也很虛弱。
相比之下,大劉則是在一次次跟隨內心的選擇中,發展自我的力量,變得更能面對犯錯,更加敢于嘗試和冒險,更加有能量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③ 減少生命的遺憾
曾經有一個國外的街頭采訪,記者詢問白發老人:你最想給年輕時的自己什么建議?
結果收到最多的答案是:少一點去在乎別人的看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眼前的生活時,會容易把“賠了錢”、“和不合適的人在一起幾年”,視作一種錯誤選擇。
但把目光放到整個人生之中,這些都稱不上是犯錯,真正的錯誤選擇,是沒有把自己的想法活出來。
這才是最讓人遺憾的事情。
寫在最后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種,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度過一生。
所以,在面對選擇時,請多聆聽自己的內心吧。
陪伴自己,在不確定性之中,去發展自己的感覺。
你會發現,做選擇,是在參與到生命的盛宴之中,而不是一件苦差事。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維維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